新闻是有分量的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2)

2019-06-05 10:40栏目:新闻

  “尤其是现学现赛这个环节,特别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担任大赛裁判的耶鲁大学马征博士介绍,此次高中组的现学现赛题是人工智能学科中的经典问题,即设计一个程序让机器学会识别三角形、圆形等形状。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图为:参赛队员在完成比赛作品

  “大赛能让我们让将勾股定理这样抽象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而在这过程中,我能更好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这应该是个良性循环吧。”马智涵说。

  马智涵的指导老师毕经海表示,这也正是他们看重大赛的原因。“这个比赛不是说让你交个作品了事,完成每道题都需要大量跨学科知识的支撑。”他举了个例子,此前他们参加AI地球分项赛时做出来的作品,技术原理上没问题,但就是看着别扭。

  “回学校后,我找了语文、地理等各学科的,以及科技馆的老师来帮忙看看问题到底在哪,地理老师说,在温带季风气候场景下设置适宜在寒带地区生长的植物是不合适的,美术老师说,孩子们放的路灯比树还大,这么一分析,问题就很清楚了。”毕经海说。

  事实上,除了学习和创新能力,大赛考察的更是随机应变、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第一届创·造大赛金奖团队成员、来自云南省安宁中学的创客达人董程森感慨,他在时间紧张、安排不当的情况下幸运地进入决赛后,明白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刚开始对大赛的混龄制非常头痛,感觉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一开始也确实比较混乱,但我分析,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想为团队多做点贡献,所以我就给大家开个短会,充分肯定了队员的努力,也强调了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董程森说,经过协调后,团队的配合和默契有了显著提高。

  “今天在现场看到的作品虽然并不完美,但足够用心。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苦思冥想、茅塞顿开、精心搭建。科学精神是什么?参赛选手们传达出的是不断质疑、精益求精,开放协作、大胆创想。”范维澄院士说,通往科学真理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希望孩子们继续不懈钻研、持续探索的精神,一直专注、一直好奇,始终保有对科学的敬畏。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图为:参赛队员在完成比赛作品

  参与赛题设计的中科院自动化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刘希未表示,创·造大赛检验和培养的是学生的高阶能力,即人类区别于机器的特有能力,如复杂学习、综合运用知识、创新等方面的技能,而这也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刘希未说,随着国家对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日益重视,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涌现,但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比赛甚至会误导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所以,我们希望,像创·造大赛这样的赛事成为引领学生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