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切尔尼民众热赞“海尔效应”

2019-06-02 03:39栏目:新闻

  3年前的4月22日,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卡马河畔切尔尼市(以下简称切尔尼市)迎来了首家中国企业落地入驻——投资5000万美元的海尔冰箱厂。两年前的5月26日,第十万台“俄罗斯制造”海尔冰箱下线,海尔开启了在俄罗斯研发、生产、销售的“三位一体”模式。一年前的5月28日,海尔工业园区里,投资约5000万美元的海尔洗衣机工厂举行奠基仪式……

  短短3年里,海尔不仅实现了在俄收入同比增长40%的佳绩,更成为鞑靼斯坦共和国产业转型、结构优化的重要“功臣”之一,当地媒体评价道:“海尔俄罗斯工厂成为俄罗斯区域经济增长点,中国家电企业帮助我们实现产业转型。”

  抓住机会,搭乘中国经济快车

  作为有着34年历史的中国白色家电企业领头羊,海尔20年前就拉开了全球战略布局序幕。2008年,海尔瞄准俄罗斯市场,销售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热水器等产品。在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同时,海尔意识到,需要在当地建厂,深耕俄罗斯,从而走向独联体国家的更大市场。

  鞑靼斯坦共和国长期以重工业为支撑,实现发展模式转型的愿望尤为迫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鞑靼斯坦共和国与中国地方和企业合作提供了契机。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明尼哈诺夫多次访华,还参观过位于青岛的海尔总部。目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明尼哈诺夫更决心要“搭乘中国这列快车”。他亲自出马招商,陆续出台一系列引资优惠政策,全力推动打造经济特区。

  2016年4月22日,海尔在俄罗斯的首家制造工厂落户全俄第一个建立超前经济发展区的大城市——切尔尼市。这个厂区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海尔冰箱工厂的落户,也刷新了当地的几个“第一”:第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第一家入驻超前经济发展区的企业,当地第一个非能源领域的中俄大型制造合作项目……

  中国企业,有实力更有行动力

  2015年投资建厂;次年4月,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同年底,每日达产1000台——从建成,到投产,再到达产,海尔“俄罗斯制造”的冰箱数量目前已超过50万台——速度之快,创下纪录。

  投产3个月,销量增长4倍。其中,海尔三门以上冰箱销售份额占俄罗斯市场25%以上,超越欧美日韩产品,成为最受当地消费者信赖的冰箱品牌。今年一季度,海尔冰箱厂二期项目建设完成,当地直接就业员工800余人,也拉高了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当地民众获得感增加。

  说起海尔,切尔尼市副市长艾利达尔·提莫尔加利耶夫不吝赞美:“在极短时间里,海尔团队就在当地从零起步,建起生产线,实现投产销售,充分证明他们既有品牌实力,又有行动力,提振了当地经济。”

  鞑靼斯坦共和国投资发展署官员艾拉特·盖富季诺夫很佩服中国人的拼劲。2016年元旦,海尔公司有一批设备从青岛运抵。正值俄罗斯人放新年长假,找不到工人卸货。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10名中方员工一口气卸下了10多个集装箱的货物。

  中国企业为俄罗斯市场度身定做、打造差异化产品的做法,给海尔俄罗斯冰箱厂副总经理谢尔盖·希德科夫留下深刻印象。在对俄罗斯市场的调查中,海尔研发人员发现,当地消费者既有将牛羊猪鱼肉分开存储的需求,又有集中采购、大量储备食材的习惯。为此,他们特地把冰箱设计成四抽屉冷冻区,并推出了高度在1.9米至2.0米的三门冰箱。“以用户为目标的设计,增强了海尔冰箱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希德科夫说,海尔的做法也倒逼当地制造企业提升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商业理念。

  此外,海尔的到来更引发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两个变化:一是俄罗斯本土家电企业“北极星”开始向该地区投资,上下游供货商、销售商也向这里聚拢。二是当地原料供应商供货比例大幅提高。海尔冰箱厂建厂之初,约20%的原料来自俄罗斯供应商,其余从中国运来。截至今年5月,当地供应商数量达到24家,供货比例达69.2%,其中20家是鞑靼斯坦共和国本地企业。

  “在促进本地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过去靠一家大企业支撑立市的产业格局方面,海尔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提莫尔加利耶夫评价说。一座工厂可以带来税收的增加,推动当地就业。一个产业政策和生态链的构建,则可以促使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具有创新基因。提莫尔加利耶夫感慨:“海尔的到来,有力地帮助我们推进产业转型,改进商业模式。”

  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中国工厂

  3年前,王寿荣带着十几名海尔人来到切尔尼市创建冰箱基地时,当地中国人极少,全市无一家中国餐厅。3年后,在海尔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始来这里投资,海尔也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外国企业。“我们在情感与文化上完全融入本地,让这家俄罗斯工厂真正从土地上‘长’了出来。”海尔俄罗斯工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寿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