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半月谈批小程序野蛮生长:腾讯等公司监管存在缺位

2019-05-13 05:24栏目:新闻
TAG:

原标题:小心,你的个人相册正被直播…… ?小程序“野蛮生长”乱象频发

  小程序因“用完即走”、不用下载和安装等特点,成为互联网新风口,同时也成为乱象高发地。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小程序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一些商家利用小程序销售假货,甚至有一些“套路贷”通过小程序的形式“伪装”上线……专家建议,企业应出台一套完整的监管运行规则,并将相关数据与公安、工商、金融等部门共享,对违法犯罪活动实施联合打击。

  “野蛮生长”的小程序乱象频发

  有数据显示,2018年底微信小程序数超230万、日活用户超2.3亿人次。2018年3月,小米、华为等10家手机厂商联合发布“快应用”标准,从底层操作系统进入小程序领域。百度、阿里也在2018年下半年推出小程序业务。2019年2月,支付宝小程序用户超5亿,日活用户达1.7亿。

  小程序快速发展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乱象:

  ——无序植入广告成虚假宣传“重灾区”。一个名叫“消灭病毒”的微信小程序内,要获得更多钻石、金币,需观看其植入广告。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广告中宣称下载相关App后,观看新闻、视频等每天可获利几十元,但不少消费者反映,每天看好几个小时,能赚5元就很不容易,且内容并非他们喜欢看的。

  ——售假、高仿的“新天堂”。一家小程序店中,某款市场售价近10万元的瑞士表只卖3800元,卖家承认该表属于高仿。类似的商家并不少见。半月谈记者发现,这些商家没有实体店,消费者从小程序中拍货后,可选择货到付款或者微信转账,超7天后不退。

  ——“套路贷”等违规App的“中转站”。在多个互联网公司的小程序中搜索“贷款”二字,填写相关职业、家庭、财产等信息后,半月谈记者收到了营销人员的微信或QQ号,添加后发现对方推荐的贷款工具实为“套路贷”。同时一些用户反映,有的小程序成涉黄、涉赌的“中转站”,通过小程序吸引人加入指定聊天群后,接下来的就是色情交易、赌博活动等。

  ——收集个人信息,赚取高额回报。一些刷爆朋友圈的网红小程序产品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以一款小程序为例,输入本人到过的城市,一张显示自己出行足迹的中国地图将自动生成。

  半月谈记者发现,储存照片需授权该小程序获取自己用户相册信息,如事后不取消,相册将面临被“直播”的风险。在该小程序开发商预留的官网上,“朋友圈广告营销助手”“精准数据计算”等广告十分常见,价格在3000元到8000元不等,这显示用户信息可能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被用于牟利。

半月谈批小程序野蛮生长:腾讯等公司监管存在缺位

  准入门槛较低,监管存在缺位

  腾讯、阿里等多家互联网公司表示,他们会不定期清理一些违法违规小程序,对一些关键字进行屏蔽。但部分受访专家认为,这些多为事后监管,很多小程序“换个马甲”继续活跃在人们视野中。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商业小程序开发门槛低。半月谈记者在百度检索“收集个人信息的小程序”,检索结果有115万多条,其中如何创建获取个人信息的小程序成热门话题,许多程序员甚至公开提供解决方案。

  在一些知名电商平台,一款订制小程序价格最低只需百元,某商家“小程序大师”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已累计下单上万个小程序,根据客户对数据种类的需求,只需3天即可量身订制好并交付,“只要用户参与,信息均可在后台查看”。

  二是监管机制不健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互联网公司作为小程序的开发者和监管主体,目前尚未出台完整的监管运行规则。如微信方面重视审核小程序的功能和内容,但在消费环节监管相对较弱,对小程序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形没有明确界限。同时,相关部门对小程序的监管目前也存在不足。

  三是消费者容易忽视相关条款,后续举证难、维权难。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喜欢参与一些好玩的小程序,对是否授权相关个人信息并不是很注意,对较长的条款更不会关注。即使后续想取消授权,也找不到入口。

  一位小程序的开发者向半月谈记者透露,由于开发成本低,无须写代码,微信好友也多,很多人更倾向于搭建小程序。“在条款中加入一些对企业有利的内容,再把类目设置得五花八门,这样用户后期维权会相对困难。”

半月谈批小程序野蛮生长:腾讯等公司监管存在缺位

  加强市场监管,强化企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