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救活一座厂,改变一座城,发生在多瑙河畔的奇(2)

2019-04-27 22:04栏目:新闻

  相比在企业生产经营上的突破,更难的是在跨国并购中赢得人心、赢得尊重。钢厂设立特困人员救助基金,按照以往惯例,这笔资金由工会说了算。当河钢塞钢提出收回管理权时,遭到工会的激烈反对。他们非常冲动,拒绝交付管理权。中方团队在详细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之后,一方面坚持收回救助基金的管理权,另一方面和工会推心置腹地沟通。

  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最终,工会代表接受了中方做法。正是通过这次马拉松式的谈判,中方团队的理念获得了塞方的认可,而理念的融合也带来员工对企业情感上的认同。

  中方塞方一起工作

  米奇是河钢塞钢采购部第二原燃料科主任。15年前他来到钢厂工作时,以为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就会无忧无虑,还买了块地计划盖一栋房子。然而此后钢厂每况愈下,十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更没法向银行申请贷款,米奇始终无法完成房子的修建、装修等。巨大的生活压力让结婚九年的他,都不敢下决心和爱人养育一个孩子;河钢集团的收购,让他兴奋不已。米奇对银行说:“听着,我现在已经是塞尔维亚最大的雇主河钢集团的员工了,我想借一些钱,以便完成房子的装修。”

  这一回,银行同意了。更令米奇高兴的是,他女儿出生了!一切都变成了他梦想中欣欣向荣的样子。

  2016年,在河钢塞钢接手后的第二个月,为了重整士气,公司为每人发放了奖金。

  2018年,河钢塞钢给每名员工发放100欧元奖金。

  不仅如此,由于钢厂起死回生,整座城市的面貌都明显改善,斯梅代雷沃的人口出生率,已经居全国第一。

  中方团队创造性提出“三个本地化”的海外经营策略,“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利益本地化”,让塞方员工有了归属感、安全感,才能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这契合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米兰(左一)

  编制公司杂志是河钢塞尔维亚公司公共关系经理米兰的工作之一,因为工厂效益不好,这本杂志处于半停刊的状态。而且内容都是管理层开会,几乎没有人喜欢。

  在河钢塞钢成立后,他们决定重新印制杂志,杂志内容定位为讲述员工自己的故事,见证他们的改变和喜悦。从来没有刊发过任何关于中国管理者的内容。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米兰特意制作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中方管理者,这是一份珍藏在心底的对中国人的信任和感激。“你们做过的事情,点点滴滴,我们每一个人都记在心里。”——内刊编辑米兰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现场,王连玺提着一件特殊的礼物上来了,这是一位塞尔维亚同事手工制作的。他用大小扳手来比喻中塞间的默契关系,这让中方团队也感受到了员工的信任与认可。

  “言必信,行必果”,他们不忘习主席嘱托,三年磨一剑,打造“一带一路”的金名片,时刻与国家战略保持同步。

  钢铁报国,做“一带一路”建设最坚定的践行者,做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的先锋模范。在塞尔维亚,他们就代表着中国!

  “塞尔维亚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帮助。”——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