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回归零售本质,建立零售思维

2019-04-16 00:22栏目:新闻

  中国自古就一直是“轻商”的,所谓轻商是指轻视商业和轻视商人。尽管我们汉代的桑弘羊比欧洲人几乎早了1500多年提出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提出要让国家强大何必依赖于农业,要让百姓富足何必用井田制这样的笨办法?又说“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局,不在力耕”——致富道路在于积聚效益,而不在盲目蛮干。

  他认为,工商不畅,农业无从发展,国家财政也失去来源。他也毫不讳言国家的专营政策的内在本质是与民争利,他说的实行均输和平准,目的之一就是让商贾从商品买卖中无从得利。所以从汉武帝开始的历代统治者都深谙工商之于富国的意义和商业可以给国家带来的经济利益,但国家直接进入产业经济阶段后,在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构成的竞争态势中,国家始终处于垄断和绝对的控制地位,民营商业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政府重视工商牟利并与民争利的同时 “轻视商人”就成为了一个传统的主旋律。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这样的,所谓“工农兵学商”就是把商排在最后一位的。而且由于长年的商品稀缺和供不应求的状况,百货商场的经理从来就不用担心商品卖不出去而是担心你是否能够搞到商品。

  小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需要各种票据购物的年代,从吃的粮票、油票、糖票、肉票、鱼票、蛋票、豆制品票到穿的布票,还有更多用的像手表、自行车、洗衣机、电冰箱和电视机等都需要票。所以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没有人会把零售渠道看作是具有技术含量或者说有大学问在里面。

  我们小的时候,大家的理想都是要成为制造业的工程师、厂长,从来不会想到要做服务业的店经理之类的,就是能赚点小钱,视乎也不够体面而且社会认可度也不高。

  我要说的是“轻商”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不看重商业,不看重也就一般不会去了解和研究。而当你需要了解商业的时候,往往又会“轻看”把问题看得简单。误以为商业就是没有技术和专业含量的简单商品买卖而已。这应该说也是目前不少之前没有从事过零售的开发商敢于进入商业地产的动因之一,或者说就是一种“无知而无畏”的表现。

  我们的这种轻视商业的文化不但使我们对商业本质和零售思维缺乏认知和了解,而且也在事实上阻碍和延缓了我们的商业进步。今天虽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而且我们的很多的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就相当于人家的一个或数个国家,但是你看一下全球零售百强排行榜,你几乎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拿得出手的中国传统真正经历过较长时间考验的零售企业。说起来也是蛮惭愧的。当然,我们可能也不在乎,因为本来就没有看重商业和零售这一块。但是,当我们的一些企业要对零售说三道四的时候,人们却可以有理由怀疑你的资格。

  所以我这里将通过零售的定义和零售的发展,特别是对今天零售业所发生的实体和数据交融的趋势和变化(不是所谓“新零售”的)让大家回归零售的本质,建立零售的思维(不是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从而可以对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很多与零售相关的工作重新认识和反思。这将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拨乱反正、以零售的思维分析和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实践。

  我以下面5个章节做综合的阐述:

  一、零售的定义和范畴

  二、零售的发展和演变

  三、回归零售本质,建立零售思维

  四、零售的社会作用和贡献

  五、小结

  一、零售的定义和范畴

  零售是将商品和服务通过分销渠道交付到终端消费者并获取利润的过程和行为。零售一词最早来自法文的“Tailler”,意思就是把一个东西切割、修剪、剥皮、分割。它最早作为名词的定义就是指“小批量的销售”。

  一些零售商也会向一些集团客户销售,这种行为一般不被定义为零售。对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零售有严格的法定定义即80%的销售行为必须是直接针对最终用户的。

  零售通常发生在零售店铺和服务设施里面,但也可以通过直接的销售比如售饭机、门到门销售或电子渠道。尽管零售的意思经常和购买商品联系在一起,但这个术语也同样适用于提供给终端用户的服务。零售服务提供商包括银行、旅游、保险、私人保健、私人教育、私人保安、律师行、出版社、公共交通等。比如一个旅游公司有一个零售部门为消费者预定旅行和酒店,它也有一个批发采购部门批量购买酒店房间、招待和服务、交通和景点,再把它们打包成一个假日产品供旅行社零售销售。另外零售服务也包括理发、美容、护理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