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杨智闳设计与创新是让保山乌铜走银业绩增长的

2019-04-09 23:47栏目:新闻

  2009年杨智闳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2010年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才得知自家祖传的乌铜走银工艺是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氏一支乌铜走银从北洋时期杨仕广始做,因当时市场需求。杨仕广起初是请了一位石屏王姓师傅进行乌铜走银的加工,后石屏王姓师傅年迈要归乡,杨仕广怕乌铜走银制品断货,用一袋花钱与石屏王姓师傅将乌铜走银秘方买下,给石屏王姓师傅回乡做安家费,后因杨仕广年事已高,又交由儿子杨朝鱼与儿媳赵彩文负责生产制作,按当时乌铜走银传男不传女,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婿的规定,赵彩文去世前将乌铜走银秘方和家中留下的乌铜走银福寿图烟膏盒、焊药等祖传乌铜走银制品一起传给了儿媳杨合玉,也就是杨智闳的奶奶。

杨智闳设计与创新是让保山乌铜走银业绩增长的核心

  图为国家艺术基金金属人才培训项目杨智闳(左)与鹤庆银器传承人李福明(中)云南艺术学院教师白春明(右)三位同学共同交流探讨金属器型设计

  可遗憾的是作为杨氏乌铜走银第五代的杨智闳,只传承了乌铜走银秘方和烟膏盒等物件,炼制乌铜的技艺倒是传承了下来,可走银等制作技艺却失传了。此后,为恢复自家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杨智闳走上了漫长曲折的拜师学艺之路。乌铜走银这一行当,历来行规严苛,大师们多数不愿收门外弟子,重视传承的大师也早已收足弟子。杨智闳作为一个刚刚入行的年轻人,找了多少师傅就被拒绝了多少次,屡屡受挫,求艺之路异常艰难。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在云南艺术学院设计民艺系主任的推荐下,杨智闳在鹤庆银器大师段六一门下学习錾刻工艺,后又在金属锻造大师王华藻大师门下学习锻造,经过系统的工艺学习,再加上祖传的乌铜走银炼制工艺,至此四年时间内,杨智闳在四处碰壁的情况下恢复了自家所有乌铜走银工艺制作的流程。

杨智闳设计与创新是让保山乌铜走银业绩增长的核心

图为杨智闳设计制作的乌铜走银残贴壶

  师古不泥

  杨智闳恢复了自家的乌铜走银工艺制作体系后,生产资金又出现了瓶颈,施甸县文化馆得知该消息后联系到了杨智闳,并与县共青团团委,县宣传部沟通后,2015年杨智闳申请到了县团委10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宣传部领导,团委书记,县文化馆和杨智闳一起出谋划策。

  传统乌铜走银器具都是单一的乌铜材质焊接而成,为了让保山乌铜走银能在该行业中脱颖而出,经过三家部门的抢救性建议,杨智闳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形式,开创了银镶乌铜走银的制作方式,并以拓片的设计元素为灵感,探索出一条新乌铜走银的设计风格。在追求工艺创新的同时,为了让乌铜走银紧跟时代潮流,杨智闳在样式设计上添加了拼接、撞色等形式,绘图内容也突破了传统的山水画,增添了前卫的色彩。这样从新定义了保山乌铜走银的新风格体系。乌铜走银技术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具特色。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杨智闳已经不再单一追求工艺的表达,而是以设计思维诠释新中式乌铜走银。杨智闳将乌铜与木纹金工艺、鎏金工艺、一体锻打工艺相结合,革新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正因为施甸县各级政府部门和新时代匠人的紧密联络共同出谋划策,在近几年乌铜走银工艺品销售萎靡的情况下,杨智闳带着保山乌铜走银成为一匹黑马,从10万元的贷款到2018年截止杨智闳带领的保山乌铜走银生产产值已破百万,杨智闳为了燃烧了八年光华,我们在这样的年轻传承人身上看到了大国工匠的伟大复兴。

  由于传承人申请项目的户籍申请制度,目前持有省级乌铜走银项目的保山市隆阳区文化馆也热心的帮助杨智闳与保山市文体局沟通与反应“传承认证困难的问题”,以大项目带传承人的方式进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探索,我们相信保山乌铜走银越做越好的原因不止是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也是地区多级部门甚至是跨区、县部门联动协作活态保护的结果,2019年杨智闳在县文产办的引荐注入外资,改组公司股份与销售模式,开始了保山乌铜走银品牌化的2.0新征程。

  愿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