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2020年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将达50%

2019-04-05 09:10栏目:新闻

2020年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将达50%

家属手捧鲜花,在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园生态葬纪念碑前祭奠逝者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2020年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将达50%

  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本市逐渐形成了遗体处置无害化、骨灰安葬生态化、服务环境园林化、祭祀行为文明化、殡葬用品环保化等一系列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殡葬新型发展模式,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本市生态葬现状后了解到,在践行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面,骨灰撒海数量连年上升,骨灰自然葬业务也将在越来越多陵园实行。

  “逝者的骨灰被安放在可降解骨灰坛中,按照约定的时间举行下葬仪式。礼兵手会肃穆庄严地捧着骨灰前往自然葬区域,身旁有工作人员会撑起黑伞,为骨灰坛护送遮阳,提前挖好的土穴旁,也会有新鲜的花瓣和花篮,骨灰坛被工作人员安葬在土穴当中,覆盖泥土,撒上花瓣,最后用草皮将土穴填平,下葬仪式完成。”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园的工作人员陈鹏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自然葬的服务过程。

  一段时间之后,自然葬的骨灰坛降解,骨灰与大地融为一体。同时,自然葬草坪区域采取封闭式管理,下葬的土穴也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每份骨灰的地点都有记录。

  长青园内的自然葬区与普通公园无异,园子内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春和景明,桃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若非自然葬区外围摆设的祭台和祭品,很难看出这里是逝者的安息之所。

  自然葬是本市绿色节地生态安葬的一种典型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骨灰撒海、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格位立体存放等多种绿色节地生态安葬形式,可以不占或少占地、少耗资源,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如今,骨灰安葬方式正逐渐从以传统骨灰碑墓葬为主向绿色节地生态安葬转变。市民政局表示,到2020年,力争本市的树葬、海葬等生态化安葬比例达到年安葬量的50%。

  自然葬节地效果是传统墓碑10倍以上

  据了解,自然葬从2017年开始在本市推行,具体是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安葬于景观生态葬区,并以植树、植花、植草等方式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且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崇尚回归自然,提倡精神传承。人们可通过二维码、电子墓碑、集体共祭、日常祭奠等多种方式进行追思。

  从2017年推出至今,全市共办理骨灰自然葬业务2735份,安葬逝者2048位。继长青生命纪念园推出自然葬后,今年本市还将新增5家公墓开展自然葬服务,包括丰台太子峪陵园、昌平区天寿陵园“和煦园”、佛山陵园“平安苑节地生态示范园”、景仰园骨灰林和延庆八达岭陵园,这些公墓正在进行节地生态公墓建设验收,近期将投入使用。通过不断推广,今年全市计划实现骨灰自然葬900至1000份。

  据了解,骨灰自然葬的节地效果是传统骨灰碑墓葬的10倍以上,1平方米可安葬10份以上骨灰。骨灰自然葬既满足“入土为安”的传统安葬习俗,又以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政府免费提供自然葬安葬服务,减轻了人民群众丧葬负担。同时,结合骨灰自然葬的新型葬式,创新应用了二维码扫墓的祭扫方式,丰富了人文纪念内涵。自然葬一经推出,即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2018年为435位京籍逝者提供骨灰自然葬,财政补贴174万元。

  推广骨灰海葬今年计划撒海3000余份

  骨灰海葬是指将骨灰撒入大海,也是一种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本市自1994年起推行骨灰海葬,率先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骨灰撒海服务规范》(DB11/T664—2009),建立了以47项标准为核心内容的骨灰海葬服务标准体系。从1994年到2018年,共举办485批次骨灰撒海活动,2.18万余份骨灰投入到大海的怀抱。通过多年的骨灰海葬活动,形成了“全免费、四便利、两公祭”的骨灰海葬服务模式,作为一种不占地、不保留骨灰的生态葬式,骨灰海葬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至2016年,本市骨灰海葬量每年以20%左右的幅度增长。2018年,骨灰海葬占总安葬量比例达到3%。八宝山礼仪公司副总经理王德东表示,去年本市撒海的骨灰有2700多份,计划今年实现3000份。

  2020年有墓地的区要建一处生态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