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奉節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徑:關煤礦開“文礦”

2019-04-04 14:17栏目:新闻

  關煤礦,開“文礦”

  ——重慶奉節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徑

  眺望雄壯夔門、背靠巍巍白帝城,一部融詩詞朗誦、歌舞表演、光影展示於一體的大型文化實景演藝《歸來三峽》,近日在長江三峽瞿塘峽口再次開演。這場詩詞文化盛宴正替代“全國產煤百強縣”,成為重慶市奉節縣的一張新名片,也見証著這座江邊小城開掘千年“詩城”文化寶藏,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轉型之路。

  關煤礦:“吃子孫飯不會長久”

  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扼守瞿塘峽口的奉節縣,古稱夔州,既是一座風光壯美的山水之城,也是一座積澱深厚的文化名城。三國等歷史時期的戰爭烽火曾在這裡燃燒,李白、杜甫、劉禹錫等一批偉大詩人曾在此淺吟低唱。奉節也由此成為中國詩歌文化的一座歷史地標。

  雖然坐擁自然人文“寶庫”,奉節卻長期以“煤”為生。2016年以前,奉節是全國產煤百強縣之一,也是重慶市第一產煤大縣。全縣30個鄉鎮中,涉煤鄉鎮達23個,擁有產能9萬噸以下的煤礦39個,煤炭及涉煤行業從業人員近30萬人,煤炭產業一度貢獻了五分之三的財政收入。

  挖煤帶來了短期利益,卻毀壞了綠水青山。汾河鎮新橋煤廠開採長達22年,礦渣對石貝河造成嚴重破壞,幾公裡長的河床被抬高數米。一到汛期,附近大片農田被沖毀、污染。由於山體掏空,礦區附近約200余戶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牆體開裂。

  “在奉節這樣的高山峽谷地區挖煤,吃子孫飯不會長久,把山挖垮了、水挖斷了、樹挖死了、人挖殘了,得不償失。”奉節縣委書記楊樹海介紹說,2016年以來,縣裡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痛定思痛,將全縣39個產能9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關閉,去產能187萬噸,從此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

  開“文礦”:激活沉睡的“寶藏”

  “轉型還得立足自然生態和人文資源。”楊樹海說,一方面保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另一方面開掘奉節獨有的“文礦”,激活沉睡的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最閃亮的“寶貝”——詩詞文化,全力打造詩意天地、詩歌高地、詩人聖地的“三地詩城”。

  開“文礦”,必先摸清家底。據夔州博物館館長雷庭軍介紹,近年來,奉節組織各方專家對本縣的詩詞文化“寶藏”進行了全方位“探測”。截至目前,已收集到在奉節寫就和寫到奉節的歷朝歷代1000多名詩人的1萬余首作品,並正在進一步整理出版《夔州詩詞全集》。

  為推動詩詞文化傳承,奉節自2017年起舉辦國際詩歌節、“才子佳人”詩詞挑戰賽,開展詩詞進學校、進社區等“六進”活動,在全縣培育讀詩、悟詩、寫詩、唱詩的濃厚氛圍。隨著詩歌進入尋常百姓家,一大批普通群眾走上詩歌舞台。痴迷於讀詩、寫詩的出租車司機余明炯,善於給游客講解詩詞故事的景區保安李沖國,同時入選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百人團成員。2017年10月,奉節縣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中華詩城”稱號。

  讓詩詞文化活起來。2018年底,由張藝謀導演的大型詩詞文化實景演藝《歸來三峽》在奉節開演。演藝以白帝城、瞿塘峽、夔門三大著名景點為背景,詩詞為魂、歌舞做伴,光影靈動,所展現的中華詩詞文化和“詩城”自然人文魅力,讓觀眾流連。

  除了詩歌,巴文化、戰爭文化乃至工業遺產,也都成為奉節積極開掘的人文“礦藏”。青龍鎮大窩社區過去是一個硫磺礦區,一度寸草不生。通過礦區改造、植樹造林,如今的大窩社區搖身一變,成為工業遺址景區和艱苦創業歷史教育基地。

  文旅融合:山水人文變金山銀山

  “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前人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綠水青山能變金山銀山,文化資源也要變成金山銀山。”楊樹海說,近年來,奉節圍繞山水人文打造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的效果日益顯現。

  在白帝城旅游景區,年輕的導游劉凱文正全神貫注地為游客講解白帝城的歷史變遷和奉節詩詞故事。作為三峽庫區移民的他,2015年大學畢業后做過保險銷售員,看到家鄉旅游業日益紅火,去年應聘為景區導游。

  “詩詞文化、三國歷史、山水風光是奉節的三件寶,又有三大文豪李白、杜甫、劉禹錫給奉節‘打廣告’。作為奉節人,我既感到自豪,也想為家鄉發展出份力。”劉凱文說,這兩年,隨著奉節與詩歌文化一起“走向遠方”,來奉節的游客越來越多,前年白帝城的游客數是75萬人次,去年漲到105萬人次,一些游客就是沖著歷史文化和詩詞探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