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用美味诠释生活——读陈晓卿《风味人间》

2019-04-26 18:24栏目:美食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从古至今,吃饭就是天下第一大事,这种粮食带来的安全感是植入我们基因的。在填饱肚子的同时,吃还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比如过什么节吃什么食物,婚丧嫁娶要吃什么,团圆分离的时候又要吃什么……以至于很多食物被构建成一种民俗符号,来呈现它们的“功能”。

著名导演、美食家陈晓卿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再推新作《风味人间》(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月出版),通过探索美食背后的故事,让我们在隽永的文字中用味蕾感知世界,在食物中探寻人生百味。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华美食描绘了版图,那么《风味人间》便为世界佳肴蜿蜒出谱系。作为纪录片的文案和补充,《风味人间》从“山海之间”“落地生根”“滚滚红尘”“肴变万千”“江湖夜雨”“香料歧途”“万家灯火”七大主题出发,通过极致化的叙述,让熟悉的东西变得相对陌生,产生新鲜感;用熟悉的感受,来描述不熟悉的内容,增加亲和力。于是,一本新颖奇特而又壮观的美食书呈现在读者眼前。在书中,陈晓卿将文字化为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私人记忆蒸炒煎炸,勾勒出恢宏的中华美食地图。在对比中西方饮食的过程中,审视食物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变及其蕴含的文化与情感,让人读起来口舌生津。

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美食家到沧海桑田的饮食变迁,从食客厨子店小二到饭菜与共那一人,美食的背后隐藏着百味人生。“渔船在狂风巨浪中颠簸,年轻的镖鱼手手握鱼叉站在船头,目不转睛地寻找旗鱼”,为了这条旗鱼,他等了五天;“新鲜花椒在采摘后的十几个小时内迅速爆壳、烘干,干制花椒在新鲜花椒清新的柑橘香中又增添了一丝厚重的木质香气”,花椒爆壳滋香的奇特背后,是采摘收获的不易;“小民大排档”的老板娘,没有学过厨,却靠着对顾客口味一点一点地摸索积累,历经12年,终于“在烈焰和油烟的熏烤中成就了江湖地位”,顾客大快朵颐的背后是她对爱美天性的割舍和身体健康的严重透支……美食的背后是生存的艰辛和生意场的较量,看似外表光鲜,实则甘苦自知。“我从来不会告诉别人什么东西最好吃,我只会告诉大家现在吃到的恰恰就是好吃的,告诉大家一日三餐背后有多么不容易。”陈晓卿坦言,他们不仅是“做美食背后故事的搬运工”,还通过这些故事,传递给人们奋斗的力量。

在《风味人间》中,大量的饮食文化背景曝光,从食材甄选到时令搭配,再到烹饪方式,一应俱全。这让人们从食物中窥见过往,在刀工火候中参悟生命之道,于食物的相互再造中领略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比如西南山区的酸鸭子,“人们意外收获的美味,随着儿孙的繁衍一路延续下来……”食物带来的共同体验,让族人间的联系得以反复确认和一再巩固,甚至为族群存续植入了顽强的基因;鱼包韭菜是“用鱼包裹生命力旺盛的韭菜”,水族人年复一年将所有祈愿全部寄托在古老的味道中,历久弥新;大盘杂煮隐身于澳门的家庭厨房里,“依靠口口相传延续至今,既可做圣诞节的大餐,也是春节里最应景的年菜”,大盘杂煮,小火熬制,烹调了一家人的幸福之味。时代更迭,人群聚散,但风味不变。美食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延续着一个家庭的根脉,还延续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属性。

“刀工火候,五味调和。这不仅是中国人处理食物的方法,更隐含着他们的处世哲学。”用美味诠释生活,生活便五彩斑斓,这是《风味人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