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井冈山上的5个故事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2019-04-16 03:37栏目:美食

井冈山上的5个故事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思享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也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在这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刻,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名家邓明辉踏上了这片红色沃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从井冈山到兴国,再到红都瑞金。当他置身历史发生的地方,发现这里的一块石头、一根灯芯、一面镜子背后都有一段悲壮、沉重又感人的难忘故事,于是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些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文/邓明辉

当笔者踏上这片红色沃土的时候,仿佛90年前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有激情,有豪迈,有感动,有悲哀。具体的人和事共同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叫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体会到什么是红色基因,为什么要传承与赓续。

一块石头见证铁纪诞生

在井冈山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下有一块普普通通的花岗岩,长3米宽2米,顶端有裂纹,据说是雷击造成的,因此被称为“雷打石”。但这又是一块不普通的石头,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军纪的诞生。

井冈山上的5个故事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荆竹山宿营,与王佐派来的代表朱持柳会谈,为上井冈山做准备。为了部队上山后能与王佐部搞好关系,防止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发生,毛泽东在第二天出发前组织部队集合,登上“雷打石”,向大家训话并第一次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毛泽东深知严明的群众纪律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在领导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因为当时部队成分复杂,从旧军队过来参加革命的官兵还存在军阀作风,农军中相当一部分人小农意识严重,加之文盲占绝大多数,要把这样一支队伍改造成人民军队,仅凭说大道理是不行的。毛泽东实事求是,创造性地从日常行为入手,言语通俗,道理简单,易懂易行。部队上山后严守“三大纪律”,很快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三大纪律”不仅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很好地执行,也在其他红军部队得到广泛应用。鄂豫皖苏区创建初期,党代表吴焕先带领的红军部队被敌人围困在湖北黄安县紫云山区,已经断粮3天。最后突围时,吴焕先才准许每人从附近老乡的红薯地扒两个红薯充饥,在布上写明红军扒红薯吃的原因,包上5块银元,埋在红薯根下面。此事传开后,共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迅速得到提升。

一根灯芯点亮中国的未来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大厅里,有一座油灯的雕塑,底座上镌刻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八角楼上毛泽东那狭窄的卧室兼办公室的书桌上,也摆放着一盏普通的油灯。按照当时的规定,毛泽东的级别是可以点三根灯芯的,但毛泽东拒绝了,坚持只用一根灯芯。为什么?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省油。

井冈山上的5个故事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井冈山的物资供应极为有限,按照当时的说法,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红军部队的到来使物资供应更显紧张。就拿油来说,山上只出产少量的茶油,炒菜要用油,点灯也要油,在敌人封锁下,外面的油根本进不来,除了节约,没有更好的办法。大家熟悉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既体现了生活的真实,也有艺术的想象,反映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乐观精神。

实事求是地说,井冈山的红米饭不是那么好吃。一是产量低,亩产只有三四百斤;二是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今天的游客也只能是好奇的尝一尝,顿顿吃就够呛了。但是对当时的红军来说,这就是美味,不是能经常吃到的。南瓜能经常吃上吗?也不能。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说到:士兵中流传的谚语是“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可见,天天吃南瓜成了战士们的梦想和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