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北京禁止地铁外放声音,现在效果如何?(2)

2019-11-24 12:01栏目:旅游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王岩表示,地铁外放声音这种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于违规的“风险低”“成本小”,如何权衡、如何有效监管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现在的困境在于,一方面没办法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去监督这件事;另一方面,倘若采取更严格的惩罚措施,社会接受度会很低,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他提到,北京目前推出的“先拟记入个人信用,可通过志愿服务消除”的方式,政策上讲,相对温和一些,具备一定的借鉴性;但执行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去进行监督,效果还有待考量。

“和这个很像的一个案例,是行人闯红灯也同样屡禁不止。但近几年,部分地区开始设置了大屏幕,将闯红灯的人的名字、相貌显示到大屏幕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岩建议,各地相关惩罚措施的制定,可参考这种思路。“虽然可能无法直接效仿,但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一旦把他的不文明行为曝光出来,让其他人因此认识了他,甚至他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了,约束力就非常强了。”

“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乘客本人,必须让他主观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王岩表示,惩罚措施制定合理与否的评判,建立在所有人都已经知道这个政策的基础上。而就他个人来看,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地铁上外放声音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才是良策。

“多贴一些标语、让志愿者进行日常宣传、让大家知道现在有政策在管、在其他平台上也宣传这种意识……提升乘客自身的道德约束感,这些简单的手段更温和也更有效。”王岩说。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