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民宿旅游 巧解促民增收“三把锁”

2019-11-23 12:14栏目:旅游

伊吾县前山乡白雄村、喀拉乌勒村地处伊吾河谷乃楞格尔草原南缘,四面环山,绿草如茵,林海无垠,松涛阵阵,山奇石怪,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

伊吾县残联、供排水公司工作队驻村以来,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利用绿水青山推动民俗旅游,通过特色培训、转移就业、鼓励创业,为当地农牧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民宿旅游 巧解促民增收“三把锁”

民宿旅游 巧解促民增收“三把锁”

智技双扶 打开“观念锁”

驻村伊始,工作队发现农牧民除了放牧、养殖的看家本领外,每人还有一手“绝活儿”,他们当中有弹冬不拉的高手、有民俗刺绣的能手、还有制作哈萨克美食的行家……在欢歌笑语、一派祥和的生活中,如何让农牧民这些“绝活儿”兑现成实打实的收入,成为了工作队着重考量的问题。

工作队与村“两委”四处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达成了以哈萨克族特色民俗为基础,依托乃楞格尔草原文化特色,融入现代旅游元素,升级娱乐设施和民宿条件,打造人文乡村旅游景区,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

要做好民俗旅游,提升村民技能水平是关键。工作队主动联系相关部门,邀请专业技师,利用农牧民夜校组织开展了刺绣、烹调、舞蹈、乐器演奏等订单式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就业能力。“通过专门的培训,我取得了专业厨师证,在乡政府食堂上班,每月有2800元的收入。”村民哈那西·吾来汗开心地说。

“经过专业指导,我们将一些民族舞蹈进行重新编排,在各种节庆活动上亮相后反响很好。不仅增加了收入,我们也乐在其中。”文化队队员阿娜汗·达拉别克说。为提升村民文艺特长,工作队邀请县歌舞团对有文艺特长的农牧民进行专业培训,选树10名文艺骨干,带动20余名村民成立了舞蹈、阿肯弹唱等5支民族表演文艺队,采取“以练带训、以赛促进”的方式,主动参加县乡承办的草原文化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各项活动。

“这两年,我们组织各类培训32场,培训1260人次,使乡亲们树立了脱贫信心,提升了技能水平,拓宽了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自力更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赵建军说。

产业支撑 解开“技能锁”

功夫不负有心人,脱贫迎来好契机。在县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域龙时光民族风情园”进驻白雄村、喀拉乌勒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主动出击,组团上门对接企业,寻求开发就业岗位,帮助乡亲们搭乘旅游快车,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为开创村企合作、双促双赢的良好局面,工作队和村“两委”主动参与岗位开发和村民管理,争取到保安、保洁、环卫等工作岗位71个。“起初,我们总担心村民缺乏纪律性影响游客满意度,工作队和村‘两委’早就发现我们的顾虑,主动承担起村民的管理和培训,省去了我们企业很多麻烦。我们将全力支持工作队,带领更多的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风情园负责人说。

工作队持续与企业洽谈深度合作,借助风情园区平台,共同开发文艺演出、骆驼骑行等体验活动,吸纳阶段性转移就业21人。“我家的毡房入股风情园后,我不仅拿到了1500元的分红,还有了一份在餐厅当服务员的工作,月收入200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杰恩斯·斯迪克高兴地说。

“为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和稳定就业环境,工作队带着村‘两委’参与风情园区周边的管理,一方面鼓励企业和村民共建共赢,另一方面确保景区环境整洁,保护绿水青山,共建美好家园。”村党支部书记阿山·巴特尔汗说。

自主创业 放开“眼界锁”

随着民俗旅游的持续升温,风情园区的带动效应逐步凸显,赛马场、农家乐、手工艺制品等周边小行业悄然兴起,工作队率先从人居环境整治着手,鼓励村民开办小餐馆、小商店、牧家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我媳妇有一手好厨艺,工作队带我们出去学习后,开办了小餐馆,旅游旺季一天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感谢工作队!”村民吐热斯别克·卡比热说。

“工作队帮我争取了5万元的牧家乐补贴,还给我筹集了3万元的启动资金,我在院子里支起帐篷开办了牧家乐。每到节假日,来我家品尝手抓肉、马奶酒、马肠子、熏马肉等美食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一年收入3万多元。”村民胡安别克.卡卡恰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