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生态旅游,长三角当以“一体化”迎客全球

2019-09-16 10:24栏目:旅游

  9月15日,2019长三角生态旅游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上,发布了《长三角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报告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以及长三角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态势。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我国生态要素丰富,生态优势明显,生态挖潜空间巨大。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厉新建认为,转换思维,重新布局,发展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旅游,对于全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

  生态旅游,潜力巨大

  我国生态旅游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文件,这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2008年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年)》,全国各地旋即纷纷推出生态旅游系列产品。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生态旅游”,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和旅游局共同制定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放眼全国,长三角地区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长三角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提及,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7类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安徽、浙江、江苏拥有的数量仅是中等偏上,都没有进入前10名,上海拥有的数量更是全国最少。

  以自然保护区数量为例,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建立有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50个,这其中,安徽112个、浙江43个、江苏40个、上海5个,三省一市占全国的比例很低。

  “可以看出长三角拥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全国并不靠前。”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在2019长三角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表示,但另一方面,长三角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却较为丰富。以沪杭宁为中心的旅游城市,兼具江南都市风貌与历史文化底蕴,并以发达的交通、优越的服务为基础构建了较发达的旅游经济带。受吴越文化和徽州文化的影响,古镇古村落云集,园林建筑极具特色,刺绣丝绸技艺超群,这些众多的人文历史资源,同样也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基础。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数量庞大,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居民旅游需求位居全国前列。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城市居民出游力排名,上海、南京、杭州、苏州位列全国前10,而在“90后”出行活力城市前10中,长三角占据了5席,分别为合肥、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长三角地区旅游群体文化素养相对较高,有着较高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精神追求。江南园林文化、水乡古镇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等都有着比较原生态的特点,对习惯了都市生活的现代人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这些都揭示着,长三角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王振说。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方式和重要途径,长三角旅游业的发展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建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体系,利用长江、海洋、名河、名湖、名山、名城、名镇等资源提升生态旅游品质,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探索新路径。”《长三角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指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记者了解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都在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上海突出都市环境下的生态旅游特色。《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上海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中生态之城建设受到广泛关注。以“重塑空间、调整结构、完善功能”为主线,上海市旅游业突出都市旅游发展核心,大力创新旅游产品,全面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打造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时尚购物目的地、休闲度假目的地、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商务会展目的地。

  江苏厚植绿色之基,注重生态资源保护。江苏省积极引进先进环保理念和技术,大力建设生态型旅游区。以四大旅游带——长江名城旅游带、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带、沿海生态旅游带、东陇海丝绸之路为旅游发展新高地;以两大旅游圈——环太湖旅游圈、环洪泽湖旅游圈为重点,培育区域旅游集聚区,包括里下河生态旅游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区、环骆马湖休闲度假区、江南丘陵休闲旅游区等。同时,依托大海大江大湖、名山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赋予科学教育内涵,促进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可持续发展。2019年7月,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这也是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