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研学游 让青少年徜徉在活起来的古籍里(2)

2019-09-10 15:07栏目:旅游

  张志清坦言,把图书馆珍贵的古籍拿出来晒是有一定的风险的,“按行家来说,一部古籍被翻开就会损寿60年,因为它要受到光照、有害气体、温湿度各方面的影响。”

  那为什么还要举办晒书大会,让这些古籍走近民众呢?张志清认为读古籍是国家文化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如果现代人都读不懂古籍的话,该怎么保证没有断层地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

  张志清举例说,以韩文为例,过去韩文是用汉字的,然后在汉字的边上注一些音标,后来这些汉字被“舍弃”,而音标逐步演化成现在的韩国正规文字,汉字慢慢淡出韩国文化系统,导致韩国祖先写的内容现在的韩国人大部分无法读懂。因此,很多韩国有识之士认为韩国出现了文化断裂。

  中国的古籍,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繁体字变成简化字,竖排变成了横排,没标点变成了有标点,这些变化让古籍对大部分人来说有些晦涩难懂。

  韦力也坦言,我们的文化断层是现实存在的,从上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断了两代人,所以亟须补上,一个民族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根。

  在研学游中传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张志清表示,相对于鲜活生动的文物,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其实是比较有难度的。为了让古籍可以在青少年群体中“活起来”,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市教委合作开展研学游,老师带着很多学生到国家图书馆进行互动。

  “我们现在这个展览也不光是简简单单地把一本书陈列在那里,还要不断给大家揭示性互动,通过游戏、节目来达到沉浸式的展览效果。总之,要通过各种办法让大家喜欢,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到图书馆、博物馆,进而掌握知识。”

  张志清说,2007年前后办古籍展览,大多数来的人还问什么叫宋刻本、什么叫原刻本,现在这些已经不是问题了,很多问题都非常深入,有时甚至都答不上来。“就这么潜移默化10年,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不在其中是体会不到的。我觉得这是因为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孩子接触古籍的机会在变多,他们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

  张志清认为,旅游是了解文化很好的方式。目前国家图书馆在牵头筹划,通过和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等各地古老书院的结合,做一些新的书院,冠以古老的名字,然后让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来到这些书院游玩、体验、学习。

  据了解,孔子博物馆今年5月10日才开始试运行。副馆长杨金泉表示,孔子博物馆建馆的定位就是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宣传、教育、展示的平台。杨金泉介绍说,从5月10日到8月6日,参观人次将近20万人,其中约有一半以上是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