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文物建筑保护,济南驶上快车道

2019-09-04 00:54栏目:旅游

文物建筑保护,济南驶上快车道

  府学文庙大成殿

  □本报记者 赵晓林 通讯员 艾楠

  现在,很多人路过县西巷北端的大明湖路时,都会看到路北侧一座高高的古建筑——钟楼寺钟楼台基。这座古建筑在大明湖南岸绝对属于“大个子”,而且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钟楼寺钟楼台基始建于明代,上部原建有钟楼,但是早已坍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介绍,这是我市老城区内唯一一处明代高台建筑,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大明湖历史上的八景之一。2018年到今年7月,在济南市文物“拯救保护行动”中,市考古研究所对台基进行了全面修缮,恢复了台基原始风貌。

  两座文物建筑的修缮,让人再次看到“老济南”面貌

  2018年,市考古研究所对钟楼台基进行了考古发掘,明确了台基的建筑构造与法式特征。同年,在台基修缮方案的编制中,市考古研究所又对台基进行了二次详细勘察,并在台基顶部进行了二次考古清理,全面揭露了台基顶部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并发现了明代石碑一通。由于台基墙体风化、酥碱严重,部分墙体已濒临坍塌,故采取了局部拆砌加剔补的修复方式,北侧登台台阶根据考古发掘遗迹进行了恢复,台基顶部构造根据发掘清理遗迹进行了复原,修缮完的台基已为后续的利用和相关建筑的恢复打下了良好基础。“看上去也就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完成的修缮工程,实际凝聚了文物考古人员前期细致全面的考古、勘察和修缮工作。”

文物建筑保护,济南驶上快车道

  章丘兴国寺

  在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完成的同时,济南著名的古建筑——长春观也完成了整体修缮工作。说起这座长春观,在老济南可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因为据说宋代非常有名的道士、“全真七子”之一的长春子丘处机在这里修炼过,现在观里还留存着“邱子洞”遗址。

  在过去,济南民间有“先有长春观,后有济南府”的说法。创建于北宋大观五年(公元1111年)的长春观,是济南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这座建筑1979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长春观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元、明、清进行过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物。长春观原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共有山门一座、厢房四座、殿堂四座及阁楼一座。院落南北长96米,东西宽33.5米。但从清代中期开始,由于财力匮乏,日渐衰败,庙宇建筑逐渐倾圮,不复原来庄严大气面目。现存建筑为山门、东西倒座房、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西廊庑、邱子洞亭及后阁楼。

  考古人员介绍,长春观修缮保护工程于2018年7月4日开工,12月31日完工。此次修缮工程是近20年来对长春观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整体修缮,工程对所有建筑屋面进行了维修,尤其是大殿天沟西侧渗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对油饰彩画进行修补回贴,对糟朽木柱进行了维修加固。配合泺源街道的拆违拆临工作,此次工程还对长春观东侧沿街围墙进行了修复,恢复了长春观的原始景观风貌,使这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建筑第一次直观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两次基本同时完工的古建筑修缮,只是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近20年来对济南的多处古建筑进行考古勘察和修缮的一个代表,也是济南市在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一次具体体现。

文物建筑保护,济南驶上快车道

  原山东丰大银行平移保护

  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文物保护事业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进一步摸清了文物家底,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有了井喷式增长。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从30余万处增加到76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从2000年时的750处,增长到目前的4296处。各地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近20年来保护的几处文物建筑,分别有不同价值

  修缮古建筑或文物建筑,并不是像现在修盖或维修楼房那样能按照“流水线”的方式施工,而是具有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其中不改变原状是文物古迹保护的要义。

  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否就意味着文物现状是什么样就保持什么样?其实不然。《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里有明确说明,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可以包括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两方面内容,具体采取哪种措施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中国的古建筑由于是木结构建筑,如果出现残损、病害依然不去处理,那自然逃脱不掉坍塌的命运,其损失将会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什么样的文物古迹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随着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新型保护材料的不断出现,保护措施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