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河源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构建红色旅游文化产业链

2019-08-26 16:54栏目:旅游

河源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构建红色旅游文化产业链

河源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构建红色旅游文化产业链

布满弹孔的何新屋狙击战旧址

  ——老区苏区行·河源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李钢

  广东河源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伊始,河源人民紧跟共产党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河源连平、和平、龙川等地,了解到当地正在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构建起红色旅游的文化产业链。

  河源: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据介绍,早在大革命时期,河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举起了革命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河源地区爆发了闻名遐迩的紫金“四·二六”武装暴动和龙川鹤市暴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海陆惠紫”“五兴龙”“惠紫河博”等革命根据地,并在紫金、龙川等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农民运动、举行武装暴动、建立工农革命武装、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地区之一,因此河源又被称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全面挖掘

  革命历史文化内涵

  据了解,到2018年12月止,经普查登记,河源全市列入名录的革命遗址248个,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2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88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1个,烈士墓3个,纪念设施43个,其他遗址1个。

  为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培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服务河源红色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河源市在认真整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着力建立网上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9年4月28日举行了数据库上线仪式,成为全省首批涉军及革命遗址网上数据库之一。

  据介绍,河源市将继续抓好革命遗址旧址的保护工作,把抢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层层落实责任。对现存的、要开发的革命遗址旧址,继续做好维护和修缮工作;对损毁情况比较严重的进行抢救性保护,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思路,切实加强保护。此外还将全面挖掘革命历史文化内涵:一方面继续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征集依附在这些遗址上的史料证据包括文物、红色故事等。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河源正在合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红色旅游文化产业链,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融入到构建“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旅游产业建设当中。

  古村落

  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位于连平县大湖镇西南方向的何新屋,是粤赣古驿道沿线驿站的重要历史遗存,也是独具特色的岭南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摇篮。

  据介绍,何新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半圆形围龙屋古村落,为清代何氏先祖何廷任及其遗孀叶祖妣携四子创建“忠兴围”后,再创新居并取名“何新屋”。

  在红色革命年代,这栋古村落也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8年3月30日,国民党军在三角洋塘岗受到我军阻击后,拼命往大湖何新屋逃跑。得知消息后,大湖农会会长何恩寿及时召集民兵布防,伺机伏击。当敌人路经何新屋时,守在东门狗洞的何娘健、何娘珍两人使用一门2米多长、4厘米口径的土炮率先向路边敌人开火,当即击毙敌人1名。

  在这次战斗中,何娘健、何娘珍被敌人土炮的弹片击中而壮烈牺牲。在何新屋东门楼阁的两面墙上,至今清晰可见弹痕累累。记者在何新屋看到,墙上挂着从何新屋走出去的13名革命烈士遗像和生平介绍。

  据了解,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何新屋正在被打造成为红色文化和客家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项目。

  而连平县大湖镇湖东村湖东小学内的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红色革命旧址——中共连平县工作委员会旧址纪念馆,是首批6个市县(区)共建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之一,已经成为连平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红色+生态”

  助推乡村振兴

  连平县大湖镇镇长曾卓武介绍,目前大湖镇正在充分利用古村落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对全镇做整体的旅游规划,由恒大旅游集团投资、建设与运营,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接下来该镇将更加坚定地走“红色+生态”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同时,大湖镇也会争取各类现代农业的资源进驻大湖,增强乡村休闲田园风光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