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厦门丙洲路网不断完善 正朝“国际旅游岛”的目

2019-08-26 00:28栏目:旅游

厦门丙洲路网不断完善 正朝“国际旅游岛”的目

看城迹

环东海域新城

位于厦门地理几何中心,横跨集美、同安、翔安三区,面积约113平方公里。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如今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跨岛发展的主阵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环东海域建设给丙洲带来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交通和环境上。图为丙洲岛与现代服务丙洲片区。(陈嘉新 摄)

五月的暖风,带着淡淡的咸味,从南面海上吹来,拂过厦门岛,深入北面内陆。在同安区西柯镇丙洲社区上空,一只黑鸢逆风悬停。从这里,它可以俯瞰环绕厦门最大内湾同安湾的环东海域新城。我们的蹲点走访从这里开始,不仅因为这里是新城的地理中心,更因为这里是新城建设的起点——2006年7月22日,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首期工程开工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清淤吹填、道路建设、跨海大桥三大工程同步启动。

如果那只黑鸢的先祖364年前在丙洲上空盘旋,就会发现,许多人正在这里奋力建设一座规模小得多的全新城池。在翻阅同安文史资料时,我们意外地发现,有史料记载,1655年,抗清据守丙洲的郑成功军队曾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区别于同安老城的“新城”。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证实了这一记载。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进行文物普查时,他还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相传为郑成功所筑“新城”的饮马窟遗址,只可惜该遗址已在后来的渔业养殖中消失。

1954年出生的丙洲村民陈进水对这个饮马窟颇有印象。童年讨小海归来,他总会到这个饮马窟洗洗脚,当时他还经常在海水退去后,发现一些三合土砌成的、疑是“新城”遗址的残垣。熟悉丙洲历史的陈进水说,丙洲岛原为7座小岛,其中明末清初郑军所筑“新城 ”就位于最南侧的大埔岛上,北侧六岛在清末时逐渐合为一体,为丙洲村民所居住,独大埔孤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丙洲村筑堤连接大埔,在大埔和原两岛中间的低洼地带建立盐场,两岛终合为一岛。

郑成功的“新城”早已消亡于现实空间,当时的情况已难以细细考究,但那时的建设者一定也无法想象如今新城的模样。

在“郑成功新城”所在的位置,我们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地铁4号线丙洲岛站正在快马加鞭施工。陈进水告诉我们,当初的饮马窟遗址就位于地铁施工围挡墙后面的地块,而未来附近将建设一个地铁出入口。

在我们身后不远处,与同安大桥“肩并肩”一同跨越同安湾,连接丙洲岛与同安、翔安的地上铁已经可以窥见雏形。对当地村民来说,新城带给他们的最大变化,首先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飞跃发展。

四面环海的丙洲,曾经最大的不便就是交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外界的联系仍只能靠渡船,或者等退潮时蹚水。1970年至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策槽公社(后改为西柯镇)在丙洲岛北、中、南分别建了一条连接大陆的堤坝,并将其中的滩涂改造为耕地,丙洲孤岛与大陆终于连成一片,并拥有了3条出岛通道,但这3条通道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不好走,雨天更难以通行。

环东海域新城开建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先期建设的重中之重。被定位为国际旅游岛的丙洲岛与西侧大陆之间的水域再次被打通,同安大桥、同丙大桥、丙洲大桥等连接或途经丙洲岛的交通项目先后建成,丙洲村内的路网也不断完善。目光投向更远处,循着迤逦的海岸线,彩虹跑道、椰风海韵、高楼林立,已投用的滨海旅游浪漫线一期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二期项目也正快速推进。

穿梭时空,两座新城在“城迹70年”的寻访中叠合。向海而生的厦门正在跨岛发展中寻求更大的突破,向海而生的环东海域新城正在厦门跨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抒写新历史,创造新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环东海域新城如今已是高楼林立,风光秀美。(陈嘉新 摄)

声音

厦门市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工程一部副经理刘庆诚:

这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从2007年到现在一直在参与环东海域建设,刚过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如今,经过整治和开发,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次干道延伸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高楼大厦、高端酒店、产业园区、优质学校有序分布在滨海西大道两侧,居民进来了,企业进来了,学校办起来了,人气起来了。(厦门日报 记者 殷磊 卢漳华 吴耀东 朱道衡)

【关注百家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