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重庆武隆山区:“三跑田”如何变身“三保田”

2019-07-24 02:19栏目:旅游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庆武隆,降水充沛,但喀斯特地貌却让这里“有雨遍坡流,无雨水无踪”,工程性缺水严重。

  “水瓶颈”如何破解?武隆通过建设“长藤结瓜”式的小水利体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既保护了脆弱的生态,又让源源活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

  

  小山塘连成大水网,农田过上了“滋润”日子

  武隆人常说这样一句顺口溜:“天上有水地上流,三天停水人发愁。”

  事实上,武隆守着乌江、芙蓉江、大溪河等十几条大江大河,并不缺水,可咋还喊“渴”?

  “别光看有大河,一路走来,可见有小沟小溪?”武隆区水利局水利科科长肖何道出问题的症结。原来,武隆地处武陵山区,70%左右的土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有点水就渗到沟沟缝缝里,地表基本留不住。

  金沟银沟不如条水沟,修个山坪塘能解大难题。“山坪塘、蓄水池,就好比‘水缸子’。”羊角镇艳山红村村主任黄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投工投劳建过一些,但标准较低,加上年久失修,存不住多少水。

  “种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跑水、跑肥又跑墒,恁个能有好收成?”艳山红村院子组村民龚南红说,“家家户户把平房屋顶的四周垒高,就是为了接‘天落水’。可这样的水不仅涩又苦,放久了还有股臭味。”

  武隆的“水瓶颈”咋破?

  “建设小水利,将宝贵的水储起来。”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朱闽丰说。在水利部定点帮扶下,“水利定点扶贫八大工程”顺利启动,1900个蓄水池、1600多口山坪塘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长起来”。

  只有山坪塘,还是不能彻底改变“看天喝水”。建起骨干水源工程,才能“大河有水小河满”。

  青翠群山间,夹着一泓碧水,位于仙女山镇石梁子社区的大河沟水库蓄满清水,进入试运行阶段。“这座小型水库工程总库容111万立方米,兼顾城镇供水、灌溉等功能。”在武隆挂职的水利部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专家孙晓英介绍。目前,水利部定点帮扶规划建设的11座小型水库、12个场镇供水工程等“骨干水源”相继开工建设。

  从上空俯瞰武隆,“长藤结瓜”式的水系统让水循环起来。顺着山势,高处有水库;沿着管网走,隔上几里地,就有一个山坪塘或蓄水池,宛如一条“珍珠项链”。通过配合调度,实现蓄水、调水、引水,形成了一个个灌区,一张张水网,确保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目前,武隆已经巩固提升24.23万人饮水安全,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28万亩,为群众织密用水保障网。

  “长藤结瓜”这么复杂,为啥不修个大型水库,那样岂不更省力?“大型水利工程对地质、水文条件要求高,而武隆生态环境脆弱,既‘做不到’又‘受不了’。补齐水利设施短板的前提,是要充分保证生态安全。满山爬的‘长藤结瓜’式小水利更适合武隆。”朱闽丰说。

  如今的艳山红村新建修缮了十多口山坪塘、蓄水池,配建了管网,“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农田过上了“滋润”日子。

  “山坪塘怎么建、水怎么分配,村里一事一议、一塘一议。安排专人负责收费、管护,村民基本上不会再因水产生纠纷。”黄东说。

  因水而变的还有沧沟乡青杠村。“重新整治了山坪塘,村里蓄水能力接近5万立方米,1000多亩田都能喝饱水了。”村支书冉圣元说。

  家门口、田头边、山旮旯的小水利正发挥着大作用。“只有解决了安全饮水、产业用水等问题,才能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条件,为武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武隆区副区长邓勋发感慨。

  作物打“点滴”,水肥一体化,种出万元田

  走在武隆,山峦重叠,层层耕田环抱着山脊,从山腰盘绕到山顶。双河镇木根村就坐落在半山上,一座座钢架大棚点缀其间。

  正值伏旱,好多天没下雨。往年,这个当口正是王合兴着急上火的时候,4000多亩高山蔬菜“喊渴”,他只能发动亲朋好友四处找水。

  今年,王合兴淡定了。走进他的渝蔬农业公司基地一瞧——卷心菜绿油油,茄子、西红柿鲜亮亮……尽管经历了高温炙烤,蔬菜依然水嫩。

  功劳一大半归滴灌。王合兴踩踩脚下的地,“埋着40多千米长的水管呢!”田间地头,一根根黑色管道探出头来。“拧开阀门,水就顺着管网、通过滴灌器,一滴滴地渗入到作物根部,就跟‘输液’一样精准高效。用工用水减少了、一亩地能省100多元。”

  “蔬菜一年能卖上千万元,您还在乎省这点水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