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呼伦贝尔:文化灵动美景 非遗助力旅游

2019-07-10 18:57栏目:旅游

呼伦贝尔:文化灵动美景 非遗助力旅游

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宝音巴图展示柳条包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孙璇 那音太 摄

呼伦贝尔:文化灵动美景 非遗助力旅游

游客在挑选鄂温克族手工艺品。

呼伦贝尔,有绵长兴安的松涛林海,有三千河流的脉搏澎湃,有白云蓝天的望眼辽阔,有天堂草原的红绿交错,更有着传承千年,如珍宝般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承载了历经千年的精神记忆,是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在这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古老民族,世代在青青草原与莽莽森林间传承着厚重的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创造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7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名;119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32名;190项市本级非遗保护项目,市本级非遗传承人395名。一批珍贵、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

皮质的花蕊、棕毛制的花瓣,用精巧的珠线将它们整洁地连接到一起……这就是鄂温克族人吉祥的象征——太阳花。花的中间或是太阳姑娘的笑脸,或镶着剔透的玛瑙石、彩色石榴石等,四周貂的毛针好似太阳的光芒,十分惹人喜爱。

乌仁是鄂温克旗伊敏苏木阿贵图嘎查的鄂温克族牧民,从小深受鄂温克族传统民族文化熏陶,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她传承发扬了以“太阳花”为代表的鄂温克民族民间手工艺,不仅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还带动全旗70多个贫困户一起脱了贫。

如今,乌仁团队制作的太阳花已经成为走俏的文化旅游产品。

在市非遗中心,记者看到展架上摆放的太阳花姑娘人偶笑容可掬,勒勒车、斜仁柱微型模型惟妙惟肖,牛皮雕、猎刀制作精致……这些展品均由传承人亲手制成,既可作为文化展品,也可作为旅游纪念品。

“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现今的呼伦贝尔,非遗不仅是静态的,更以动态鲜活的形象展现给世人。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推出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根与脉》展演,以呼伦贝尔游牧文化、狩猎文化为背景,依托世代生活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的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文化,将草原、森林上流传了千百年的音乐、舞蹈、曲艺、民族服饰、手工技艺、体育竞技、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一台精彩呈现,成为广大游人来呼伦贝尔必看的文艺节目之一。

“呼伦贝尔的非遗文化灿烂丰富,像一道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来自上海的张女士说。

“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很多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因为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旅游的需求。很多旅游产品实际是文化旅游,深度游都是文化游。这就是旅游与文化结合的魅力。旅游的发展更为非遗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齐电力说。

的确,旅游与非遗的融合使得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展示出了更深层次、多维度的民族特色文化。同时,也吸引更多游客不远万里来到呼伦贝尔,只为亲身感受这里厚重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