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儿童小视角时代大主题(逐梦70年)(2)

2019-06-02 14:57栏目:旅游

  儿童题材,自古有之。从战国玉佩中初现儿童形象,到唐宋衍为“婴戏图”这一特殊题材,儿童题材早已成为中国画题材之一脉。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创作成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儿童题材美术创作,其特征外显于美术作品,内隐着时代诉求、民族风貌、文化情境和大众审美。从创作目的而言,这一题材可概括为“借”儿童创作和“为”儿童创作两类。

  “借”儿童创作的美术作品,即“借”儿童看世界,多借助儿童形象,隐喻、再现、表现各阶段美术工作者的所思所感,或社会思想观念变迁以及新探索,如丰子恺的系列漫画、冯远中国画《乡童》等。

  “为”儿童创作,即带儿童看世界,作品多以连环画、动画等形式存在,作为儿童启智、启蒙的美术载体。其中,以国产动画表现最为突出、民族艺术特色最为鲜明。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诞生,兼具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的造型风格,不仅为儿童带来新的视觉体验,还成为中国美术类影片的一种新类型。1961年上映的《小蝌蚪找妈妈》,取材于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儿童而创作的动画片层出不穷,《黑猫警长》(1984年)、《葫芦娃》(1986年)、《哪吒传奇》(2003年)等等,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时至今日,动画片已成为儿童生活的必需品,拓展了儿童题材美术外延的同时,也见证着中国民族动画事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为”儿童创作的美术领域有开拓性进展,但是整体而言还不能充分满足大众需求。“为”儿童创作,需要用“高大上”的艺术形式,“蹲下来”的儿童视角,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体现美术与教育的“双一流”。在此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吴尚学、谢丽芳的连环画《稻田案件》、萧翱子的绘本《登登在哪里》等。

  从具体题材和表现形式审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儿童题材美术创作呈现出综合性与多样性特征,门类趋于多样,样式更加丰富,材料极大拓展,表现手段与时俱进。儿童题材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等传统美术品类中有所表现,如王珂中国画《雪域的阳光》等,在绘本、摄影、动漫、卡通、微视频等新的艺术品类中更是占据了主要位置,儿童也成了主要的阅读者和观赏者,有效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社会人格。

  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美育。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具体要求。通过“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项目,美术界有力响应国家号召,承担时代责任。相信在举国重视美育的大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美术家倾心于斯,创作出更多为儿童和大人喜闻乐见的美术作品。

  此外,当下更多高学历、具备创作能力的美术教师进入中小学、幼儿园工作,他们日常沉浸在儿童的“生活圈”中,对儿童的生活有更细致的观察,对儿童的喜怒哀乐有更敏锐和强烈的共情,会形成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出贴近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如雕塑《阳光下的成长》,作者赵树青就是广东省东莞市一所乡村中学的美术教师。

  以儿童题材的小视角,窥中国美术创作艺术之变的大气魄,为阐释有中国气度的艺术体系提供了蓝本。可以预见,儿童主题的美术创作、教育与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内涵和形式也将越来越深厚和丰富。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2日 08 版)

(责编:冯粒、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