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我们为什么热衷旅游

2019-05-02 18:41栏目:旅游
TAG:

我们为什么热衷旅游

□新时报记者 江丹

旅游,是很多读者的假期活动选择。借助一趟短暂的出行,我们得以逃避眼前生活的繁琐,在欣赏他处风景的同时,获得一种日常难以感受到的精神愉悦。归来之后,又可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那么,旅游到底触发了我们的什么心理机制,成为一项被我们认可的魅力活动呢?

老年人的旅游行为中弥漫着一种怀旧情绪。置身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老年人往往触景生情,想起过去的荣光或者苦难,想起过去的英雄或者奸佞,重温过去的时光记忆,同时感慨今天的美好生活。所以,当我们跟老年人一起旅游时,总能听到他们说,之前这里发生过什么重要事件,或者他们年轻时的什么事情与这里有关。

怀旧并非老年人独有。年轻人或许并不能理解老年人的这种怀旧情绪,其实他们自己也是如此,比如想起过去的某个时间,自己和恋人或者其他印象深刻的人也曾来过这里,发生了一些留在记忆里的事情。怀旧之旧,可以久远,也可以是昨天。

早在1990年代,便有国外学者提出,“怀旧是源自于对旧有事物的偏好而产生的一种感觉、情绪或气氛”,人们愿意用当下的消费体验来重温记忆中的某种偏好。也就是说,怀旧这种心理机制实际上是潜意识中将过去的美好印象继续强化,同时也是对当下现实的某种逃避。我们知道,怀旧往往带着某种滤镜,掩盖或者过滤掉了那些不愉快,而只剩下某种美好。我们往往希望借助消费对象打通时光,或许是回到过去,或许是创造一种新的记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过路过都是一种体验,留存记忆,多年以后依然可以回味。

事实上,今天的一些旅游景点正在迎合并且满足人们的这种怀旧情绪,推出各种各样的“老味道”或者“童年味道”。尤其是食物方面,当我们实际购买、品尝过之后,发现这些一度唤醒记忆的味道其实并不能称得上是美味,可是在看到它们的那一刻,我们愿意为之付费。还有一些旅游城市打造古都名片,让游客梦回大唐或者过去的某个朝代,或者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旅游景点背书,增加那里的历史韵味。旅游景点出售“过去”,触发游客怀旧心理机制。

如果说怀旧是一种心理补偿,那么求新亦如是。人们期待在旅游中获得一种从日常生活中无法收获的愉悦感。很多人常常选择在精神倦怠期出去旅游,希望一趟出行之后可以拥有崭新的精神状态。而这种转变的关键,就在于旅游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期待中的愉悦感。

人们以游客的局外人身份在旅游目的地生活一段时间,不事生产,只需要接收来自外界的精神取悦。这样的生活模式,是在日常中所不能得到的。英国作家阿兰·波德顿就曾说过,旅游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还有研究者提出过“旅游幸福”的概念,所谓生活在别处,大概如此。

旅游者众,不走寻常路的背包客尤其引人注目。据东北财经大学余志远的博士学位论文《成己之路:背包旅游者旅游体验研究》,背包客“走非常规的旅游线路、偏爱链家的膳宿设施、重视与他人交流、旅行时间较长、常爱徒步旅行”。

背包客早先是以漂泊者的形象出现,希望通过远行来逃离他们所不满意的家乡社会。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大批年轻人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感受到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于是他们选择背包旅游,逃避让他们感到压抑的生活方式,躲开他们眼里“激烈的社会竞争、退化的环境、贪婪逐利及压力”等。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背包客的逃离实际上是一种残酷现实面前的拖延症,他们拖延解决工作难题、结婚大事,以体验真正的自由为借口进行暂时的精神享乐。

在今天,背包旅游依然在年轻人中间流行,但与其说是为了逃离,不如说是年轻人勇敢、独立的自我证明。他们轻装上路,以经济的方式获得身体和精神的最大限度自由,跳出熟悉的生活舒适圈,在陌生的旅游地完成一种自我挑战。

“五一”假期之后便是高校毕业季,很多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选择用一场说走就走的背包旅行来完成他们的精神毕业礼,从此以后,他们结束了象牙塔生活,步入另一种更为残酷也更为长远的奋斗之路。

原标题:我们为什么热衷旅游

值班主任: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