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文化旅游”有“文化”才会吸引游客

2019-03-31 19:07栏目:旅游

“文化旅游”有“文化”才会吸引游客

    清明小长假即将来临,接下来还有五一、端午小长假。很多人早早就安排好了出行计划,抢购了火车票或机票。当下,“打卡式”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文化IP(指辨识度高、具有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成旅游产业增长新爆点。(3月28日《中国青年报》)
  长途跋涉到某一景点,逛一圈,拍几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了,这是“打卡式”旅游。当下,已经兴起“文化旅游”,也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但“文化旅游”的最终决定却并非是游客,而是风景区。换言之,“文化旅游”要靠什么来吸引游客?
  何谓“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的“文化旅游”显然不同于“打卡式”旅游,两者区别是,一个重内涵,一个重外表;一个追求品,一个追求赏;一个讲究“快”,一个讲究“慢”。虽然不能说“打卡式”旅游就低于“文化旅游”,但“文化旅游”显然会在旅游市场中占到一定的比例,甚至可能有一天和“打卡式”旅游平分秋色。调查显示,87.7%的受访者体验过“文化旅游”。这表明“文化旅游”的市场潜力很大。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区并没有打造好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品牌,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喜欢“文化旅游”的游客。调查显示:61.9%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旅游”市场形式单调重复,千篇一律。比如旅游纪念品,本应该是旅游目的地独一无二的纪念名片,却以“同一张脸”出现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同质化”“低端化”甚至“地摊化”成为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尴尬标签。
  去年国庆假期,“文化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文化类景区订票同比增长超过36%。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高达40%以上。不过,“文化旅游”有“文化”才会吸引游客。现在的景区分等级的,文化旅游市场中应出现更多的“5A”风景区,而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要更多地考虑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要让地方特色和文化结合起来,从而打造出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这一方面需要相关企业有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有效监管,避免过度开发、恶性开发行为出现。
  “打卡式”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并非取决于游客,游客是理性的,他们需要享受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绝非挂羊头卖狗肉的“文化旅游”。

  特约评论员

  王军荣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