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历久弥新 中医药保障人民健康大有可为

2019-10-24 21:32栏目:健康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如今,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已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

  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简”“便”“验”“廉”是中医药的优势特色。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被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

  家住天津市河西区的韩先生今年69岁,年初突然中风,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他告诉记者,走出家门不到10分钟,社区里就有国医堂,不仅可以看中医,还能享受针灸、推拿等特色医疗服务,非常方便。

  事实上,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年底,中医医疗机构增至60738个,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到123.4万张,从业人员总数增加到71.5万人,医师人数增加到57.5万人。与此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引导中医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也持续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有9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0%的乡镇卫生院、87.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与国家医保局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推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政策落实落地,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

  科技创新为中医药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越来越多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中医药科技论文数量不断攀升。近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整体实力大幅提高。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医药科技正在从“填平补齐”向体系建设转变,从单一模式向多学科协同转变,从主动接轨向主体发展转变,从广泛培育向重点突破转变。

  据了解,中医药行业坚持自主创新,原创优势更加凸显。在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古籍保护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等领域成效显著:实施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整理出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400余种;推进《中华医藏》编纂出版,填补了中医药古籍出版的相关空白。在现代科技支撑下,中医药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积极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并产出了一批有循证医学证据、能被国际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临床研究成果。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方面,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以41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为主体,继续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研究。

  通过不断努力,中药现代化成绩斐然。中药研究设备、条件、人才和平台发生根本转变,建成了一批高水平中药研究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已建立5个“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和4个“规范化中药临床试验中心”。

  完善的教育体系夯实中医药人才队伍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中医药教育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构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据了解,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全覆盖。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近200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充实到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

  为加快培养中医临床专业人才,自2014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内涵清晰、模式丰富、机制健全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