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病有所医 百姓“健康红利”满满

2019-10-10 04:58栏目:健康

  曾几何时,耄耋之年是手术难度跨越的分水岭,随着我市医疗技术以及医院综合实力的提高,如今高龄早已不是手术的禁区。104岁的林奶奶因胆囊炎、胆管结石反复发作,日前在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十二指肠镜胆管取石术,术后第二天体温就恢复正常。老人出院时说:“没想到医生敢给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做手术,而且还治好了!”

  高龄不是障碍,低龄也不是阻拦。早产女婴琪琪在市胸科医院成功接受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那时她出生仅1个月20天、体重仅有1800克,创下了我市在体外循环下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最低体重纪录。

  重症突发,危急关头方显实力。羊水栓塞是产科的致命“杀手”,如果抢救不及时,产妇可于短短几分钟内死亡。今年7月20日晚上7点多,南开医院行政总值班室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我是中心妇产科医院,我院有一名37岁高龄伴有妊高征的产妇,考虑羊水栓塞所致急性肺栓塞,现在患者已经休克,申请你院ICU专家紧急会诊抢救!”十万火急,两院医生紧急联手对产妇进行治疗,经过与死神长达7个小时的抗争,这条鲜活的生命被“抢”了回来!

  三大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国际上,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三大主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70年过去,如今我市居民告别了缺医少药,健康状况持续改善,这三项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均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天津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2018年度)》显示,2018年,我市户籍居民预期寿命为81.69岁,连续8年超过81岁,已达到发达国家(地区)水平;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已连续13年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连续13年控制在6‰以下,较上世纪末大幅下降,实现了低婴儿死亡率下的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位居全国前列。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民计民生。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开辟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为居民创造了巨大的“健康红利”。

  疾病防控筑起“钢铁”长城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传染病肆虐的严峻形势,我市的卫生防疫事业开启了历史新纪元。1949年成立“天津卫生稽查大队”、1950年成立“卫生防疫大队”,再到2006年建立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代代疾控工作者为津沽大地筑起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宁的“钢铁”长城。

  回首往昔,峥嵘岁月,我市的疾控工作创下多个全国率先。上世纪50年代,开创了“传染病防治地段负责”的先河;上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麻疹流行的预测方法和防治策略,成为很多地区开展麻疹防治的参考依据;上世纪70年代,首先制定专病防治方案,有效提高防治效果;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提出“六统一”的计划免疫管理办法。进入新世纪,2005年,全国第一个实现甲肝发病率1/10万以下的控制目标,第一个开展慢性病“新四病”的发病报告。2012年,率先出台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

  前几天,家住黄河道附近的赵璐一家带着孩子到社区接种疫苗,姥爷赵宝光抱着刚打完针的外孙说:“森森坚强,咱不哭!想我们小时候那会儿,想打疫苗都没有喽。”

  当初传染病是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防治传染病,疫苗要先行。通过筑牢公共卫生领域的坚强防线,我市在控制传染病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自1993年以来,我市脊髓灰质炎一直保持零发病状态;连续二十多年无我市籍白喉病例报告;甲肝、乙肝等传染病发病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发病最低水平;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风疹、腮腺炎等疫苗使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