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从盼吃白面到天天吃肉现在只要健康饮食

2019-09-25 07:54栏目:健康

  我国粮食产量1949年只有2263.6亿斤,无法满足人们温饱需求;2018年提高到13157.8亿斤,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从1985年到2018年,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一。

  新中国70年的饮食变化,可以概括为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主食在食物消费支出和营养来源中的占比大幅下降、副食大幅上升;植物性食物占比大幅下降、动物性食物大幅上升;成品、半成品和在外消费快速增加。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曾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老百姓在饮食方面的追求仅仅是满足温饱即可。特别是“50后”对吃饭问题有着深深的体会。

  1950年出生的张智敏记得童年时家里的米缸、面缸总是空着,“只记得‘饿’”。他边回忆边拿出老父亲在世时保存了近30年的账单,“1974到2003年,这上面记录了我们家每年春节的开销”。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各种原因,粮食严重短缺,张智敏一家吃不饱饭。“那会儿,我们吃过榆树皮做的‘面’;偷偷爬进磨房,将落在房梁上和地上混着土的面带回家吃……那时总想,要是每天都是过年就好了,能吃顿白面条。”

  时间在指缝里溜走。上世纪70年代需要“凭票吃饭”,“虽然凭票供应,但可以吃上不少好的”。

  1974年,张智敏家过春节花了75.77元,共置办了28样年货,包括猪肉、羊肉等。当年春节羊肉每公斤2.4元,猪肉每公斤2元,鸡蛋每公斤2元。“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终于可以顿顿吃面条了。”1987年,张智敏家春节花了130.95元,共置办了33样年货,除了猪肉、羊肉,还增加了兔肉、带鱼等。

  上世纪90年代初,“凭票吃饭”退出历史舞台,市场上的蔬菜、肉类、水果等种类丰富起来,品质也提高了。到了1997年,张智敏全家春节购置了22样东西,除了传统年货,新增了蛋卷、平遥牛肉等,共花掉330.2元。

  2000年,张智敏家过年花了400多元。这一年,肉、蛋、奶可以说天天有,副食品明显增多,水果种类也越来越多。“莲雾、山竹等南方水果也上了餐桌”,就连过去吃的葵花子都升级成了白瓜子。

  这一年,张智敏和老父亲从过年天天吃油糕转变为“少吃肉,多吃素”,全家的饮食从追求“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健康”。

  2003年账单的最后一页,张智敏念起老父亲写下的话:“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市场繁荣,物资丰富,要啥有啥,所以从2004年不再罗列春节食品计划。”“现在,我们全家过年聚在一起,吃深海鱼和虾更多一些,吃蔬菜多过吃肉。从顿顿白面、大米到回归粗粮,健康更重要。”张智敏说,“正所谓: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晨报记者高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