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个人隐私该不该让位于公众健康

2019-07-15 07:13栏目:健康

  一种说法
  个人隐私该不该让位于公众健康

  张田勘

  近日,浙江舟山上线全国首个违禁吸烟抓拍系统,公众若在相关区域内违禁吸烟,通过红外摄像头和对烟雾的智能分析,系统判定此人吸烟,就能立刻进行抓拍取证和语音提醒。

  不过,这种违禁吸烟抓拍系统的使用也引发了对侵犯个人隐私的担忧。有网友表示,监控抓拍吸烟,有管控过严之嫌。而且,在一项互动调查中,有40.9%的网友认为这么做会侵犯隐私。但是,在媒体发起的“建议在公共场合通过抓拍罚款方式控烟,你怎么看?”的调查中,参与投票的近9成网友都对此表示支持。数据表明,采用智能抓拍系统监控吸烟深得人心,完全可以在全国推广应用。

  一个最大的理由是,国人苦于被动吸烟既久又严重。中国烟民人数居世界第一,被动吸烟的人也最多,被迫吸二手烟的人有7.4亿,如果加上吸三手烟的人,几乎是人人深受烟害之苦。二手烟是指由卷烟或其他烟草产品燃烧端释放出的及由吸烟者呼出的烟草烟雾所形成的混合烟雾,三手烟是吸烟者吸烟后残留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衣服、毛发和皮肤等表面的烟草残留物。

  为了解救所有人受烟害之苦,吸烟者的个人隐私之层级大大低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之重,应当毫不犹豫地让位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再从法律层面看,2005年,中国立法机关就已批准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而且多年来全国很多地方已经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如上海于2010年3月1日实施《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北京于2015年6月1日实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这些地方禁烟法规都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以及在有屋顶的地方吸烟。作为法律条令,就应当有令必行,否则就是儿戏。

  违禁吸烟抓拍系统既是针对中国控烟行动的特点,也是及时应用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创新和有效举措。中国控烟特点之一是,尽管有控烟条例,但体现为执法难。对于公共场所的禁烟,监管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少,很多时候是以志愿者来代替,并先行劝阻,即便如此,吸烟者不服管反而辱骂殴打执法者和志愿者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便面对铁证如山的吸烟者,志愿者也无权对其罚款。这些情况助长了公共场所的吸烟,因此有法难依和有法难禁造成了中国的控烟步履维艰,也因此让公共场所的二手烟三手烟仍然肆无忌惮地危害所有人。

  违禁吸烟抓拍系统推出后,既可以节省人力,同时弥补志愿者无执法权的短板,还极大地提高了执法效率,不仅对那些在公共场所有恃无恐的吸烟者可以抓取铁证,也对那些有侥幸心理而偷偷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做到360度无遮蔽地取证。在有了实锤证据之后,处罚就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比较容易进行,就像电子眼抓拍交通违章一样。

  吸烟者哪怕是从时间和经济成本上考虑,也会被迫或自觉地减少在公共场所的吸烟,或者干脆戒烟。长此以往,既可以做到中国向国际社会的控烟承诺,也会既挽救吸烟者,也保护每一位中国人,把人们从二手烟和三手烟的戕害中解救出来。

  当然,不能指望一种吸烟抓拍系统就能迅速有效地减少中国公共场所的吸烟情况,正如有大量的电子眼抓拍交通违法也还存在着大量的交通违法的情况一样,但是,如果坚持下去,中国的控烟效果也将是看得见和显著的。

  从吸烟者的个人隐私来说,违禁吸烟抓拍系统获得的信息只要不外泄,而是专门用于监控吸烟,就可以有效保护吸烟者的隐私,就像被电子眼抓拍交通违章只用于交通安全监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