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何以为家》发人深省 什么是健康亲子关系?(2)

2019-05-08 13:11栏目:健康

  电影中,赞恩一边为了生活摸爬滚打,一边满嘴脏话,还学会抽烟,甚至有偷窃行为,这些都是缺乏正确引导的结果。而他身边的成人,不是暴力教育就是不管不顾,甚至是欺骗,让孩子小小年纪就身处危险世界。到底应该如何为人父母?亲子教育应该注意什么?这是《何以为家》留给观众思考的问题。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亲子关系心理专家胡慎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亲子关系分为三个维度,一是角色、二是边界、三是模式。

  首先,家长是孩子生命中的什么角色?最初级是养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再者是把抚养儿女当成一种亲子责任;再深一级则是亲子教育,这一层面的父母通常会考虑到孩子的培养,未来他们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而这也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物质保障。也有一些家庭会搞混彼此之间的关系:“孩子需要照顾父母,充当着大人的角色。”第二,亲子之间必须认清边界,家长与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第三,亲子之间必须找到健康的相处模式。很多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提各种要求,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更有甚者则到达相互对立的关系。

  而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把对方视为合作者:“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大家都有不足的地方,双方一起投入时间、精力,共同促进成长。”胡慎之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家长对好孩子的定义是乖、听话:“说白了就是不给自己找麻烦,然后满足自己的期望。很少家长会重视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意识到他们其实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延续。”

  胡慎之还谈到,从小缺爱、长时间被冷落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形成自卑的情绪,认为自己就像父母嘴里的那样:“没有任何价值”。其次是感觉到不安全感,对这个世界加以防备,甚至变得冷酷无情,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失去的童年,纠结着“为什么那个被打的孩子会是我?”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思维有一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长期采用暴力,会激发孩子的恐惧,很多矛盾,其实就是从恐惧开始。

  胡慎之强调,真正的沟通,必须建立在双方意识到对方互为独立个体,愿意互相尊重,愿意允许对方与自己意见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平等对话。策划:徐晖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