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黄河入海口,那片湿地那座城

2019-07-12 11:22栏目:房产

原标题:黄河入海口,那片湿地那座城

黄河入海口,那片湿地那座城

东营城市美景。杨斌 报道

黄河入海口,那片湿地那座城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秋日景观。丁洪安 李广寅 报道

■本期提要:

湿地是东营市特有的优势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近年来,东营市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龙头,启动湿地公园建设,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加快立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期《东营新闻》重点解读东营市既高度注重保护、又积极开发利用,努力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敬请关注。

站在市政府行政大楼环视,南边偌大的清风湖碧水涟涟,相邻的明月湖玲珑晶莹;向北远眺,金湖银河水系纵横,青草绿树掩映其间;放眼西看,揽翠湖、耿井湖等湖泊星罗棋布;极目东望,东八路大片湿地,池水与蒲苇共生,绿意朦胧。这里是黄河入海之城,这里是湿地之城,这里是东营。

暖温带最年轻、

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

6月30日,来自厦门的摄影爱好者李晨光和他的三位朋友慕名来到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赏湿地美景、观野生鸟类、看黄蓝交汇,一天下来,几位游客流连忘返。他们在微信朋友圈实时发布了一组湿地照片,引来了许多朋友围观点赞。

芦苇荡漾、碧水清波、鸟类翔集,各类生物和谐共生,成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最美的画卷。单体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世界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良好的生态系统离不开多年来的精心建设与呵护。自建立保护区以来,东营市相继启动生态廊道建设,通过持续补给生态补水恢复湿地结构和功能,对核心区、缓冲区原始湿地进行封闭式保护管理,优化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扩大淡水湿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提高植物物种多样性,加速群落正向演替,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育。

针对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了鸟类栖息岛6处,建设鱼类生长避难区6处,结合鸟类繁殖岛工程,开挖深约1-3米的深水区,保证在枯水期鱼类有可以生长、繁衍的区域;堤坝加固与改造,使其形成形状自然、水面与地面相结合的自然繁殖岛。如今,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已经达到了1627种,鸟类368种,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之一。

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

放眼整个东营,湿地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包裹环绕着整个城市。当前,全市共有湿地5类14型,总面积45.81万公顷,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湿地率41.58%,湿地保护率51.29%,其中陆域湿地面积1807.3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22%……湿地是东营最宝贵的生态资源、最突出的生态优势。因此,东营市委六届四次会议把湿地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全力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战略目标。

为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东营市以重大生态片区建设为载体,以城市湿地、公园游园、绿道和林荫路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打造。在城市生态建设中,东营市注重发挥湿地的重要作用,综合治理广利河水系,实施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区低洼地、废弃的水塘等实施生态修复,构建起“九横十纵”的城市主干水系和环城水系,使湿地景观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形成城市与湿地、人与湿地和谐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日新月异。

东营市坚持建绿为民的理念,通过规划建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多种途径,按照“多、匀、精”的原则,共建成锦华公园、明潭湖公园等大小公园197处,构建了均衡的公园体系;还在建成区内主要打造了东营湿地森林公园、耿井公园等35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形成一园一画卷的特色景观。此外,东营市依托绿道建设将东营丰富的湿地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串联整合,形成“景观相连、景随步移”的格局,助力东营打造生态旅游、绿色环保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总长度608公里,绿道长度、规模均位于全省前列。

保护与修复并举,

“现代化湿地城市”呼之欲出

6月28日,财政部发布2019年5月纳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的项目清单,东营市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PPP项目完成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