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北京考核“示范片区”垃圾分类 已形成四种回收(2)

2019-07-09 13:06栏目:房产

北青报记者在蹲点中发现,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目前本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四种垃圾投放模式。第一种是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小屋,鼓励参与,奖励积分;第二种是设置智能投放箱;第三种是上门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第四种是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

而垃圾分类的方式,北京和上海基本相同,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分法”。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所谓人工值守,普遍是街道聘请的第三方公司请来的“垃圾分类指导员”,他们大多兼顾着办理积分、社区巡回指导分类以及上门回收等工作。而积分鼓励政策是当下大部分社区采取的方式。据八宝山街道垃圾分类负责人赵岩介绍,这个积分兑换点可以辐射沁山水南区的1300多户居民,每天的厨余垃圾大概出3-4桶,约800公斤左右。石景山城管委垃圾分类负责人侯淼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在石景山八宝山街道、五里坨街道、苹果园街道、八角街道等五个街道设立,共有11个站点,接下来,还将增加更多。

所谓“智能回收”,是指各式各样的智能回收装置。上月在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外交部街33号院内,就新放置了6台智能垃圾桶,居民只要刷一下指纹,桶盖打开,就能投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同时也能完成积分。

在东城区崇外街道,则“升级”为智能六分类垃圾回收箱。分别可投放纸张、塑料制品、塑料瓶、金属、织物和有毒有害垃圾。只需下载“分一分”APP,用二维码对准扫码口一扫,就能打开相应的垃圾桶进行回收并积分。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居民采用刷卡的形式,可对应投放塑料、纸张、玻璃、金属、有毒有害垃圾这五种垃圾。

“从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回收机也有不利的地方”,石景山城管委垃圾分类负责人侯淼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随着各个区垃圾分类回收机的陆续入驻,“智能垃圾投放”似乎变成一种时尚。但智能垃圾回收机多由企业自主研发和投放,一旦技术或资金链出现问题,就很容易造成回收机的停用,从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倒退。他建议街道社区从严选用和考查相关智能垃圾回收机企业,保障正常运转。

所谓“上门回收”,其关键点在于“干湿分离”。北青报记者在东高地街道西洼地社区采访时看到,回收公司给社区每户都免费发放了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并且“一户一码”,蓝色垃圾袋是用来装可以回收再生的干垃圾的,绿色垃圾袋是用来装瓜果蔬菜这类厨余垃圾的。在处理干垃圾时,居民只需要点击微信小程序中的“呼叫回收”,按流程提示选择好上门地址、上门时间,就能坐等回收员上门。

据社区负责人介绍,西洼地社区在“干湿分离”之前每天产生3吨生活垃圾,“回收率”几乎是零;而现在通过“上门回收”产生干垃圾近400公斤,“可回收率”提高十分明显。

重点

怎样保证分类到位?三种探索最有效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社区普遍反映,居民的前端分类意识薄弱是分类工作的最大阻力。事实上,这涉及到观念的转变和固有习惯的颠覆,其难度可想而知。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当前基层实践探索出了很多“实招”“新招”确保分类到位。

第一是分类指导员(志愿者)面对面,手把手,“效果”最明显。石景山八宝山街道沁园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苏树坤每天在小区内巡回,对单元楼门口垃圾箱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如果正好遇到居民投放垃圾,就进行现场“教学”,告诉居民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北京考核“示范片区”垃圾分类 已形成四种回收

第二是巧用互联网+,方便实惠。北京市东城区某公寓楼下安装了架子,给每户发的小厨余桶可以摆放在上面,每个架子可以放30多个小桶;每个小桶内装有磁卡,并写明属于哪一户;居民在家做好厨余分类后,随时可以把小桶放在架子上;厨余收集员每天清运3次,清运时给每户的厨余垃圾称重并刷卡积分。这种模式不像大型的智能垃圾桶那样成本高,而且同样是发垃圾桶,该模式巧妙地将硬件和“互联网+”结合,让更多居民参与进来,优势显而易见。

第三,很多社区都开始加大宣传力度。石景山区重新编写并印制了专用于入户宣传的分类指导手册,共6万册,已发放到3个先期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八宝山、老山、广宁);东城崇外街道网格中心副主任李涛说:“我们跟辖区里的中小学合作,定期给孩子们开课讲解垃圾分类,让孩子影响大人。同时,利用暑假孩子们回社区报到的机制,让孩子们回社区劳动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怎样保证考核压力传导到底?抱着居民是“客户”的心态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