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百年矿区的“浴火重生”——阜新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矿山综合治理纪实

2019-04-11 16:03栏目:房产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逐梦前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用双手书写了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今日起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集中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反映70年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历程、显著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辽宁人始终艰苦奋斗、接力奋斗、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激发全省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敬请关注。

  阜新,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经过百年的煤炭开采,形成东起新邱、西至清河门的百里矿区。

  1953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露天矿——海州露天矿在这里正式投产。

  “一列列载满煤炭的列车呼啸而过,坑底彩旗飘舞,电镐上下翻飞,一群群忙碌的矿工穿梭往来,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黑色的海……”这是当年露天矿作业的辉煌场景。

  半个多世纪,海州露天矿不仅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为共和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留下一个长4公里、宽2公里的世界最大人工废弃矿坑和占地14.8平方公里的矸石山,严重威胁着城市地质安全和生态环境。

  作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阜新市面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孜孜以求治本之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阜新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展矿山综合治理,让废弃的矿山披上绿装、遗留的矿坑变身激情赛道、喷烟冒火的矸石山变成休闲公园,矿坑周边成了文化繁荣之地……

  阳春四月,本报记者深入百里矿区,上煤山、下矿坑,进企业、访居民,见证了这座城市积极探索产业与生态治理相融互促、浴火重生的奋斗史;记录下个人成长与转型振兴同频共振的创业史。

  绿色矿山:由黑变绿推动高质量发展

  黑色,曾是阜新这座“煤电之城”的底色——黑色的煤炭、黑色的矸石山、发电厂烟囱冒出的黑烟、被洗煤厂染黑的河水……

  2001年,阜新成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

  百里矿区,百年矿山,历史欠账多,包袱沉重。仅以采煤沉陷区为例,沉陷区面积达101平方公里,受损住宅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受灾居民达7.8万人。

  由黑变绿,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啃硬骨头。

  闵士彪,原海州露天矿6608号机组司机长。4月2日,他又一次来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深情地抚摸着广场上的一辆电机车,“老伙计,我又来看你了。”当年,“6608”月月拿先进,年年夺红旗,是露天矿的一面旗帜,闵士彪也成长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2005年,由于资源枯竭,海州露天矿闭坑破产。从那时起,在国家和辽宁省的大力支持下,阜新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举全市之力大手笔整治露天矿,走上一条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转型振兴之路。

  2005年7月,矿山公园开工建设,2009年7月开园,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

  闭坑以后,辽宁海州露天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不再采煤,转型成为一家环保企业,由福新也从矿工变为一名生态治理工程师。削坡、平盘、注浆灭火、生态恢复……由福新和他的同事一道,累计治理矿坑面积2平方公里。

  昔日寸草不生的露天矿周围,数万棵榆树、臭椿、火炬树等植被奇迹般地扎下了根。

  高德矸石山是海州露天矿、高德矿、王营矿、东梁矿的排矸地,历经50多年堆积,形成长2公里、宽0.6公里、高50米的人造大山。山上有数百个自燃点,远远望去如同“火焰山”。

  王丽芹在矸石山下住了30多年。“晚上开窗,一觉醒来,满嘴牙碜,鼻孔都是黑的。”她幻想有一把芭蕉扇,扇灭这座“火焰山”。

  让王丽芹没想到的是,始于2013年7月的矸石山治理项目,果真如灭火的芭蕉扇:7万株乔木、8万株灌木、58万平方米草坪把“火焰山”染绿,成为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如今,在阜新这个百年矿区的各个战场上,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普查、露天矿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全面展开。未来,这里将变成树木茂盛、设施齐全、景色优美、宜居宜业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