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中央财经委定调新型城镇化:以中心城市引领城

2019-08-31 14:48栏目:财经

中央财经委定调新型城镇化:以中心城市引领城

记者 辛圆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日前召开会议,为下一步的城市化指明方向,那就是让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促进人口和产业等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消息,中央财经委在8月26日的会议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对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会议指出,要增强承载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对其他地区,会议认为,要增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是一个重磅界定,它相当于再次强调了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的模式(而非县域为主导的城市化)将会是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在研究报告中表示。

学术界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978-1985年为启动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85年的23.71%,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

1986-1995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在国内市场需求拉动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支持下,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工业就业人口迅速增长,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由新兴小城镇组成的“工业化地区”。但同时,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形成,农村城镇化增速明显低于工业化推进速度。到1995年,城镇化率上升至29.04%,年均仅提高0.53个百分点。

1996-201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推进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数量增大,与此同时,保护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9.6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到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27%。到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8.3亿,城镇化率59.58%。中国已从以农村、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变为以城市和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如今城镇化已经到了后期,大城市化则方兴未艾。他指出,增量的农业转移人口数量越来越少了,存量的流动人口则继续在城市之间流动,但总体方向是流向大城市,而且国家也鼓励人口流向大城市。

“过去,我们的区域经济政策比较注重均衡发展,如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但经过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大量投资和转移支付之后,这些地方虽然有所发展,但投入产出比显然过低了。”李迅雷在昨日发表的《躺着赚钱时代还能持续吗——当前政策走向背后的深层含义》一文中写道。

“但纵观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向,都会出现区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分化现象:即大城市或城市群可以承载更多的产业和更多的人口。”他指出。

事实上,国家对大城市人口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比如,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应当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应当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认为,本次中央财经委会议的精神中还包含了这一思想——围绕中心城市发展城市群,以提高人才承载力,未来新的城市化是围绕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的城市化。

他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资本回流中国的一个条件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需要依靠科技周期,而科技周期的开启较为重要的是创新人才。“(围绕中心城市发展城市群)这一思路顺应城市化和人才聚集规律,有助于激发我国科技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26日的会议上,中央财经委特别听取了上海市、广东省、辽宁省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的汇报。

这三个地方的关键性不言而喻,它们将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发挥龙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