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中國經濟首季報解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

2019-04-22 12:03栏目:财经

原標題:中國經濟首季報解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

  今年一季度的金融數據超出了市場此前最樂觀的預期。3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大幅反彈,創下近13個月的新高﹔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信貸明顯多增,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8.1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4萬億元﹔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5.81萬億元,同比多增9526億元。

  一季度金融數據明顯反彈是前期貨幣政策效果的集中體現。2018年,各項金融數據明顯收縮,M2增速一度跌至8%附近。在這樣的數據背后,是相對偏緊的金融環境。企業對此感受明顯,部分企業由於預期不好,開始自發“降杠杆”﹔上市公司也在“喊渴”,為補充流動性,資本市場一度出現大面積“股權質押”。金融機構也同樣受到了影響,銀行一方面面臨資本金不足的擔憂,另一方面,在嚴監管背景下,銀行大幅收縮“影子銀行”業務,這使得融資環境進一步趨緊。

  在此背景下,自2018年起,央行採取了一系列逆周期措施。這一方面體現在“量”上,通過4次降准、增量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等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充裕的中長期流動性。2018年,4次定向降准釋放資金合計3.65萬億元,同時,中期借貸便利(MLF)還增加了流動性1.76萬億元,增強了銀行體系資金穩定性,及時補充了流動性。2019年新年伊始,央行通過降准釋放流動性1.5萬億元,並擴大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優惠政策的覆蓋面,還開展了2575億元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操作。這一系列貨幣政策操作有利於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金融市場利率合理穩定,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為穩增長創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條件。

  另一方面,貨幣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質”也在提高。從結構看,貨幣政策施策更加精准,主要是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為緩解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去年11月央行提出了“三支箭”的政策組合。截至目前,“三支箭”中的前兩支,即增加民企的信貸、設立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都已經落地,“第三支箭”——民企股權融資支持工具也正在積極探索之中。

  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0月22日以來,使用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的AA+級和AA級民企加權發行利率分別為5.65%和6.52%,較同期無支持工具參與的同評級、同期限的民企加權發行利率低60個至70個基點,民企債券融資成本整體有所降低。

  去年以來,及時補充流動性也是出於防風險的考量,避免因為流動性收縮過快而引發更大的金融風險。在包括降准在內的一系列貨幣政策操作后,我國杠杆率總體穩定,並未大幅走升。2018年我國宏觀杠杆率比2017年降低1.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2012年至2017年,我國宏觀杠杆率的年平均漲幅是11.8個百分點,宏觀杠杆率不升反降。

  總體看,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金融市場預期改善,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增強﹔宏觀杠杆率趨於穩定,金融風險防控成效顯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

  未來,貨幣政策仍然要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在實際執行中,既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又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這意味著,貨幣政策需要把握好“度”。既不能搞所謂的量化寬鬆、“大放水”,又要避免各種因素疊加造成信用緊縮﹔既要讓貨幣政策為實體經濟提供充足的流動性支持,又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避免過多流動性推高杠杆率。要促進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利率水平合理穩定,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

  系列解讀:

  擴大開放“磁場效應”逐步顯現——中國經濟首季報解讀之一

  就業優先政策全面發力——中國經濟首季報解讀之二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迎難而上——中國經濟首季報解讀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