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周琼:中国银行业的利润过高吗?(2)

2019-04-20 05:20栏目:财经

  中国银行业利润金额高主要缘于资产规模巨大。由于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比上年降低了5.5%,而由于“四万亿”,2009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比上年增加26%,首次超过美国。中国GDP全球第2,但2018年银行业资产规模超过GDP第1、3、4名(美国、日本、德国)之和。银行业资产规模如此巨大,利润总额焉能不高?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还缘于其较低的成本收入比。201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是美国银行业的2.3倍,利润是其2.2倍。美国银行业和中国相比,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2018年,美国四大行平均成本收入比为59.9%,中国四大行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7.4%,美国四大行营业收入是中国四大行的1.01倍,利润却只相当于中国四大行的74.2%,主要是人员薪酬和科技投入、运营成本等高于中国。中国的银行业近十多年来不断降本增效,经营效率相对较高,科技运用在全球都属于领先水平,这也是利润较高的内因。

  然而,中国银行业的PB是上市公司中最低的。2006年末,A股银行业市净率(PB)曾高于A股平均市净率,此后就始终低于A股平均市净率。A股银行业市净率从2017年末的5.37,降至2013年以来1左右,2018年末仅为0.81,2019年一季度末为0.88,是所有行业中市净率最低的,市盈率也最低。如果银行业真是暴利行业,应该被投资者所看好、追捧才对,而实际恰恰相反。这对资本补充压力不断加大的中国银行业来说非常不利。美国2008-2012年间,受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业市净率低于1,2013年至2018年末,金融业市净率都高于1,2017年末为1.36,2018年末降为1.11,2019年一季度末更降到0.99,市净率在各行业中倒数第二,仅高于能源行业。在一个债务不断膨胀的世界,大多国家的银行业似乎都不太被投资者看好。

周琼:中国银行业的利润过高吗?

  中国银行业集中度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和美国的银行业集中度趋势相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由2009年的3857家增加到2018年的4588家,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四大行占银行业资产的比重(CR4),从2007年的50.5%下降到35.3%。美国则是从限制跨州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到放宽限制、银行业不断兼并重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的1.7万家下降到2018年的5406家,美国CR4从2007年的45.5%提高到2018年的49.0%。法国、日本银行体系高度集中,2017年末CR4为90.5%、78.4%,德国、英国、印度相对分散,CR4为35.4%、45.7%和46.0%。即以CR4反映的银行业集中度,中国已低于除德国外的其他主要国家。当然,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太大,集中度偏低也有合理性,但至少说明中国是因为银行业垄断造成盈利高的观点并不成立。

  中国银行业庞大的资产规模和净利润主要源于中国高度依靠于信贷扩张的增长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经历了跨越式、时空压缩式的发展。这既得益于改革开放激发、释放出的活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依赖于大量资金的投入。中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中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支持实体经济贡献巨大。但中国的杠杆率上升快、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快,也积聚了风险。中国的非金融部门杠杆率,2008年比各国平均和美国、德国、日本都低,2018年已比各国平均、美国、德国都高,仅低于日本。对债务人来说,债务负担重自然利息支出多,也就是银行利息收入多,但一旦债务人出现偿债能力问题,就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和损失。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rcand等“金融化是否过度?”(Too Much Finance?)的工作论文,通过对130多个国家1960-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中等水平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正相关,金融深化水平太高之后,更多的金融投入产生更少的增长,大致的临界值是私营部门的债务超过GDP的100%。我国杠杆率偏高,需要稳妥“去杠杆”。银行业必须支持实体经济,但实体经济也需要转变过度依赖负债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