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理性看待“居民家庭存款少了”

2019-04-01 00:52栏目:财经

  【原创】理性看待“居民家庭存款少了”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近日,有关“55%的家庭没有存款”的传言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这则最早来自于某高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2年5月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报告》的数据,再次引发舆论关注,主要源于央行发布的2018年8月金融数据。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创39年来新低。造成存款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出现较大下滑,已从10年前的18%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

  我们说,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由此造成居民家庭存款减少,也是事实。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居民家庭抗风险能力下降呢?需要辩证分析、客观看待,而不能就数字论数字、就存款减少论存款减少。否则,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心理恐慌。

  我们并不否认,由于房价的持续上涨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增多,确实对居民储蓄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存款转化成了家庭资产和新增的支出,造成居民储蓄存款的减少。但是,单纯用居民储蓄来判断居民家庭资产的多少,也是不恰当的。至少,应当用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来衡量居民家庭资产的多少。

  事实也是,10多年前居民储蓄存款增幅较大,除了居民收入增长比较稳定、增长速度较快之外,与居民投资渠道较窄也是密不可分的。那时候的居民投资,主要体现在储蓄上,加上股票,而很少有其他方式。相反,现在居民投资的渠道很多,如理财、债券、股权、基金、贵金属、艺术品、保单、各类宝宝产品等,有的家庭甚至主要都投向了这些方面,而没有继续储蓄。如果加上各类金融资产,可以这样说,“家庭没有存款”的比例会大大降低,居民存款的规模也要大得多。

  居民储蓄存款减少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应当体现在银行身上,那就是贷款的压力将加大。因为,没有可靠的存款做保证,贷款就难以有效增长。反过来,投资股市、债市、股权等方面的资金多了,也可以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企业的融资负担。对企业来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甚至有正面作用。

  而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包括理财产品在内的“体外资金”,也将逐步回归到正常轨道,进入体内循环。那么,居民储蓄存款也会逐步恢复,增速再度回升,而不是继续下滑。所以,没有必要过度解雇居民储蓄存款的下滑,更不能把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滑与居民家庭抗风险能力下降紧紧联系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是,房价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尤其是居民购买能力的挤压,是应当引起重视的。毕竟,居民家庭资产只有合理配置,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如果房产占居民家庭资产的比重过高,是会影响到居民其他方面消费的,是不利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毕竟,房产是固定资产,一经形成,在短时间内很难再释放出消费活力。只有其他消费品,才能形成快速流动的格局。而流动的速度越快,产生的效率就越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越强。

  所以,中央要求,要“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如果房价上涨的势头被遏制下来了,居民对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处于平稳状态。那么,购房方面的超前消费就能得到控制,居民的家庭资产分布也就会越来越合理,消费越来越理性。

  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居民消费质量提升,新的消费热点增多,也可能会对居民储蓄存款产生新的影响。很显然,这样的影响是积极的,是能够推动居民储蓄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毕竟,只有经济发展了,居民就业充分了,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才能推动居民储蓄的增长。而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出口等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把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消除掉,让居民的消费欲望增强,自然是最佳的结果。这其中,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居民消除后顾之忧,对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系很大。

  从总体上讲,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既是大趋势,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但是,盲目扩大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居民家庭存款减少可能带来的危害,甚至认为居民家庭抗风险能力下降,就不太应该了。至少,是不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