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外国电影起名指北

2019-03-30 19:36栏目:财经

外国电影起名指北

我很想建议这位导演找一家国内18线情感公众号实习3个月,感受一下激烈的内容市场竞争和微信公众号为了流量的挣扎——从“看后惊呆”学到“震惊!”,从“灭绝人性”到“噩梦来临”,从“有这么几个秘诀”到“看后说了三个字”……很多时候,人民群众爱的是各种沙雕标题,而不是一部《海市蜃楼》这种高冷到跟票房过不去的电影,而我,也几乎是第一时间把这部电影从观影计划里划掉的。

奥里奥尔·保罗。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导演,但是如果我提到他的上一部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很多人就会有印象——当然这个范围仍然有限,因为上一部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是1.5亿,而过去5年票房超过十亿的电影你还记得多少?

奥里奥尔·保罗在他的新电影里延续了他一向的起名习惯,《看不见的客人》在西班牙上映的时候片名为《Contratiempo》,这段西班牙字符翻译成中文就是《事故》——如果你在电影院里看到《事故》这个名字,你可能不会觉得“哦,这个电影应该不好看”,因为以这个名字的“侵略性”之弱,你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看到它了。

21世纪了,什么人会为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起一个《海市蜃楼》这么没有观众缘的片名。奥里奥多·保罗,你这么随性,是因为西班牙是高福利国家吗?

外国电影起名指北

没有接触过奥里奥尔保罗的读者肯定会期待我告诉他们,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看,然而这种期待是一种悖论。

因为奥里奥尔·保罗是一个悬疑片导演,如果我要向一个悬疑片观众解释一部悬疑片为什么值得看,那意味着我要挖掘出悬疑片的最大价值,但这个价值不像一些一些剧情片,比如《少年派》。

我可以说“少年派坐着救生艇,划过如金箔一般的海面”——我这样说不会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的。但悬疑片不一样,悬疑片最大的卖点就是“迷局”,一旦我告诉读者这个迷局是什么,是如何吸引人,读者就会失去看电影的体验。

所以作为奥里奥尔的死忠,我将秉承一些原则,比如在这篇评论里,我将绝不剧透。

截至发稿《海市蜃楼》的豆瓣评分是7.7分,《看不见的客人》豆瓣评分8.8,这个评分在意料之中,我觉得《海市蜃楼》的分数还可以再低一点……另外,我对《海市蜃楼》的票房也不算看好,完稿时海市蜃楼的预计票房6600万,我觉得这个数字偏低了,但作为导演的死忠,我估计最终票房也不会太高,可能会在一亿左右。

当然我不是说《海市蜃楼》不好看,而是当前电影市场的票房的主要来源其实是“群体性刻奇”,也就是说,当一部电影能带起大范围的共识/共鸣,这部电影票房才有保证。在中国,一些已经共识的电影类型——比如“喜剧”,然后是各种爆米花片,再来还有系列电影,比如徐峥老师的“囧”字号,陈思诚的“探案”系列。

而《流浪地球》,当我们说这部电影成功是因为制作团队兢兢业业的时候,实际上只是在说它的众多侧面之一,这部电影能成功是多个原因共同构造的一个消费的空间,比如刘慈欣的金字招牌,吴京的个人形象和团队故事,电影本身的品质,国产科幻的起点,是这些原因共同构造了一个“这部电影值得看”的共识。

但悬疑片不太容易构造出这种共识,一方面不光是国内,在全球悬疑片粉丝都是少数,最多只有20%的观众有看悬疑片的需求。这本身就很少了,更麻烦的是,与另外80%的观众不同,这20%的观众虽然也有着强大的忠诚度,但这种忠诚是一种对内容的忠诚而非对群体的忠诚,这意味着他们自身很喜欢悬疑片,但他们很少向周围的朋友推荐悬疑片。

另一方面,据我的观察,国内还没有培养起悬疑片的消费习惯,因为国内观众,我说主流,目前可能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娱乐消费,他们希望在电影院里放松,释放自己的压力,而悬疑片的特点是紧张,需要观众时时刻刻保持思考——光听到这个概念就够让人头疼的了。

外国电影起名指北

对悬疑片的审美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跟上,国内的悬疑题材内容制作目前还停留在“增强描述”、“增强对比”这样的表面功夫上,但真正意义上的悬疑是要考虑各种事件的可能性,不停地制造最优策略,这意味着悬疑片需要编剧制造高浓度的信息吸引观众,即使编剧们有这个能力,他们也未必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如果做别的片子更赚钱,为什么要来做悬疑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