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薛洪言:互金行业正在温水煮青蛙

2019-03-17 22:51栏目:财经
TAG: 拐点 互金

  互金行业里,正发生着一些堪称拐点的变化,早已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却不以为意。

  比如,当下班越来越晚,休假越来越短,你那疲倦身躯里满是干劲,还是早已麻木无感?面对阳光普照般的公司股权激励,你看到的是迎娶白富美的人生阶梯,还是空拳诳小儿般的不值一提?对于未来的职业道路,你是越走越踏实,还是越来越没底?

  相比三年前,行业里很多事情起了变化——概念越来越多,风口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少;转型越来越多,希望越来越少;减员越来越多,加薪越来越少。行业变化在变快,个人成长在放缓,种种迹象都在说:快行动起来,莫做温水里的青蛙。

  巨头也非避风港

  互金过了风口红利期,这已是一个常识。

  红利消失后,近两年成立的创业型平台,迎来了倒闭潮。不难理解,创业机构恰如一粒种子,春天破土,夏秋成长,严寒时才能积蓄力量待春来;若夏末秋初才埋进土里,漫漫寒冬就难熬了。

  于是,大企业成了避风港。不过,近日网易金融下线保险业务,又打破了这一幻象。

  网易金融背靠新闻门户,手握邮箱、游戏两大流量池,辅以严选、考拉电商场景,在支付、理财、消费金融、区块链等热门业务上辗转驰骋。不过近两年在过冬逻辑和合规逻辑下,相继裁撤业务线,互金巨头已名不副实:

  核心支付业务市占率低、盈利性差,难堪大任;两大盈利支柱——理财和消费金融——受监管影响,一个下线,一个萎缩;被寄予厚望的区块链,短期看不到前景;附属性的产品销售业务——基金代销、保险销售,毛利率低,又受牌照限制,宛如鸡肋。

  一度声名赫赫,却也惨淡收场。网易金融的退守,是监管环境、自身禀赋、战略决策以及行业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应,于行业同类型机构而言,未必代表了某种趋势,不过,已足以为小巨头们敲响警钟。

  这两年来,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发力金融,建场景、购牌照、搭平台,引人瞩目。

  虽然它们一头扎进来时,互金巨头诞生的土壤——遍地可取的用户、蛮荒的基础设施以及监管机构的默许、传统巨头的不屑——已不复存在,但这些场景巨头的成绩非常耀眼,通常十几人的团队就能撑起几十亿的交易。起步容易、上量迅速,受此激励,个别巨头更是选择了一条疯狂扩张之路。

  不过,天下事,要么易学而难成,要么难学而易成。后发先至的事,哪有这么容易?

  小巨头业务上量的奥秘很简单,行业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场景巨头们只需开放场景和流量,接入现成的方案,金融业务就起来了。但一则靠模仿造不出另一个支付宝,二则在细密的监管篱笆下难有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后来者做大做强容易,做成巨头,难。

  据我个人观察,不少小巨头和小龙头们,在追赶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赋能,业务闭环能力欠缺,金融布局浮于表面,在倒卖流量的路上停不下脚步、转不了方向。

  这种基于流量变现搭建的金融大厦,基础不牢、外强中干,哪天流量枯竭了,虚幻的增长也就停滞了。

  他山之石:恐龙为何会灭绝?

  “小巨头和小龙头们,坐拥令人艳羡的资源优势,有强大的战略研判能力,当不至于如此吧?”不少人心理会打嘀咕,不信真会如此。

  的确,当大厦倒下,事后复盘,哪里错过了时机,哪里决策有问题,清楚得很,避开陷阱似乎很容易;而吊诡的是,大厦倾覆之前,即便能看到变化,很多时候仍不能避免失败。

  问题出在哪里呢?

  重大变化如气候之突变,人人皆知——如强监管来临、爆雷潮突袭,导致失败的,不是没看到,而是错误的应对方式让企业错过最佳调整点,埋下失败的种子。

  大多数企业通过改变外形应对环境变化。有的做加法,组织架构膨胀、再膨胀,直至覆盖所有潜力热点,直至组织臃肿不堪,直至内耗内斗扼杀掉未来;有的做减法,产品业务精简、再精简,直至消灭所有风险隐患,直至山林变成土丘,直至贫瘠的土地不结果实。

  改变外形固然有其价值,但内部构造才是成败的关键。

  2.5亿年前后,恐龙族群开始统治地球。当时,所有的大陆连成一块,地底熔岩上升,火山恣意喷发,氧气几被燃尽,地球进入长达几千万年的极端缺氧环境。恐龙的气囊系统可高效吸收氧气,在极端环境中繁盛起来;那些没有气囊系统的物种,灭绝了。